Search

文物捐贈者與研究者之間的「一件小事」

蔡關頴琴與中大文物館的因緣

《一件小事》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説,而上周獲中大頒發榮譽院士銜的蔡關頴琴,在與中大三十多年交往中,也有宗難忘的「小事」。

1998年10月,蔡關頴琴與時任聯合書院校董的丈夫蔡冠深在蘇富比拍賣會上購得已故著名中國散文家、魯迅弟弟周作人1961年致香港友人高伯雨的親筆函。十年後,他們向中大文物館捐贈周作人的函札,不久即收到時任文物館館長林業強教授的答謝函。令她喜出望外的是,林教授在信中附上長達兩頁的箋註,詳細考證周作人這封親筆函的背景,包括引述《周作人日記》中提及1961年的相關事蹟,以闡述原本僅數百字函件的內容。

5月29日,中大舉行第二十一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蔡太代表其他五位榮譽院士致謝辭,談及兩夫婦與中大三十多年的深厚情誼時,特別重提2008年那段動人往事。她在謝辭中深有感觸地說:「林教授的答謝函令我和冠深感動不已,因為這不是一般的謝函。林教授的認真考證態度和對文物的愛好,突顯了文物館以至中文大學對文化和歷史的重視,而不只是視周作人書函為芸芸捐贈品中的一項。」

她接着說:「十五年後,我們已忘卻了當年耗費多少購入函件,但卻銘記中大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尊重,令我們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中大近年在創新科技方面取得驕人成就,但大學亦同時珍惜及尊重中國固有的優雅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重視發揚人文學科的深厚傳統。」在場不少任職中大多年的教職員,聽到這番話後無不動容。

Play Video

典禮翌日,蔡關頴琴在五月的陽光中踏進中國文化研究所「澄軒」,與十五年前為她帶來驚喜的林教授會面,這是兩人首次相遇。林教授1973年加入文物館,2013年在館長任上榮休,目前是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兩人接受《走進中大》專訪期間,林教授對蔡氏伉儷當年的慷慨捐贈,除了感恩,還覺得這是一份緣份。

他憶述說:「很感謝蔡先生和蔡太捐贈周作人信件給中大文物館,增加我們近代中國文人書畫的收藏。當時中大秘書長梁少光先生將捐贈藏品送到文物館。自中學時代開始,我就對周作人散文很有興趣,他的散文清雅淡逸,令人回味,詞鋒沒有哥哥魯迅那麼尖酸辛辣,所以我素來很喜歡讀周作人的散文。」

當年林教授接到周作人的函件後,發現收信人是周的香港友人、掌故文學家高伯雨,高與和中大關係深厚的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頣教授稔熟。林教授曾讀過高伯雨關於藝文和地方掌故的著作,收到書函後花了兩三天時間考證,查閱周作人年譜和日記,對照信件內容後,在致蔡氏伉儷的答謝函中稱:「函中所述墓磚文各項,不無可考。茲附奉草擬《箋註》,請參考並請賜正。」

周作人1961年致香港友人高伯雨的親筆函筆函

館藏資料:
周作人
書劄兩頁
1961年
水墨紙本冊頁
周作人書劄文:28.3 x 20.4 釐米
周作人錄買地磚銘文:28.2 x 38.3 釐米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蔡冠深博士惠贈
藏品編號:2008.0043

周作人在函件中提到「昔日見北魏買地磚」和五代南漢「馬二十四娘買地卷」,林教授詳細考證後,在《箋註》中提出周所指的兩項買墓地磚的典故,並列明信函中其他的人、地、事、物,洋洋灑灑寫成兩頁註釋。時隔十五年,林教授告訴蔡太:「我覺得當中有故事可說,所以不嫌淺陋,將信件內容前因後果、背景寫出來,請你指教。這就是我撰寫考據的原因。」林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恰恰反映中大創校六十年來如何在「一磚一瓦」的累積下,在學術殿堂不斷壯大。

蔡太聽畢林教授的解釋後,憶述說:「我收到林教授的答謝函時,覺得一件那麼小的作品,中大也那麼尊重,表現出中大對中國傳統文化、文物、藝術方面的尊重,令我非常感動。我沒想到對一封只有幾百字的信件,會有那麼詳細的考證,因此特別開心。剛好你當時擔任館長,又對周作人那麼有研究,機緣巧合下造就了那麼美好的事情。」

她又說:「我知道近年香港的大學強調創科、創新,但沒有舊,又那有新?舊事物是新事物的基礎,中華文化發展造就了現在許多新的思維、新的科技,我們不可以忘本,應該多了解中國文化。」

林業強教授(左)、蔡關頴琴(中)及文物館現任館長姚進莊教授(右)攝於中國文化研究所「澄軒」

林教授很同意,並指出這方向正正與中大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所說的中大願景:「結合傳統與現代」不謀而合。他又說中大文物館共有一萬六千多件藏品,他退休前文物館每年獲大學撥款購藏文物的經費,只有20萬港元,歷年藏品蒐集幾乎全靠各方捐獻。榮譽院士頒授典禮當晚,中大校方宴請六位榮譽院士,在座的中大前任校長金耀基教授詢問蔡太,會否考慮將其他收藏的書畫也交給中大。她表示:「我們的藏品有不少是著名書畫家和學者的手筆,例如張大千、梁啟超等,但我的子女未必懂得欣賞。近年我開始整理我們藏品的目錄,準備將來為它們尋找既能妥善照顧,又能讓公眾欣賞它們的好歸宿。除了特區政府管理的博物館,中大文物館肯定是我們優先考慮的捐贈對象。」

在古色古香的澄軒,文物捐贈者與研究者渾然忘卻溽暑,有着談不完的話題,並相約日後繼續交流。

文/Gary Cheung
圖:LCT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