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乐于作新尝试的利蕴莲
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利蕴莲迂回跌宕的半生,横跨英、美、澳,最后归根香港。1967年夏季,只有13岁的她只身赴英留学,出发前的周末才得知此事。当时香港经历暴动,社会几近瘫痪。她忆述说:「说我毫无准备,已是轻描淡写。」。
她在美国史密夫学院取得艺术史文学士学位后,随即攻读法律;当上大律师后,却没认真想过执业。1977年,她向弟弟借了些英镑,飞往纽约见工,顺利考入花旗银行的国际管理见习生计划。这是毕业生梦寐以求的职位,过往只有精通多国语言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毕业生才会获聘。她其后展开三十多年在金融和银行业的峥嵘岁月,辗转在纽约、伦敦和悉尼等地工作,2012年返回出生地香港,为家业希慎集团掌舵。
随心而行
她坦言:「做人有时不需计划太多。人生最刺激、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未知。每隔十年,我都会作出新尝试,为的是注入新动力,令生命更有趣。」
利氏家族是铜锣湾最大业主,作为望族一员,利蕴莲却以独立和勤奋见称。「我喜欢自己找工作,自食其力,做打工仔完全没问题。」她不喜人游手好闲,教导子女亦甚严格,要求他们自力更生,一对儿女和她同样勤奋优秀。她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星期五毕业,下星期一就开始上班。勤勤恳恳,尽己所能才是正道。」
在11月24日举行的第91届大会(颁授学位典礼),利蕴莲获中大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她对大学的支持,延续父亲利孝和对中大和中国文化的一份深情。利孝和跟中大创校校长李卓敏是老朋友,中国文化研究所即由他跟兄长利铭泽和弟弟利荣森捐资创立。
「我们的家族深受西方影响,但骨子里遵从,也向往传统文化。祖父在旧金山度过年轻岁月,其后送四名子女赴英读书。当时是二十世纪初期,送子女出国留学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利蕴莲说:「父亲到英国时只得九岁,一句英文也不懂。我一直觉得,他对中国文化和自己无缘接受的教育心向往之,而没有出国的荣森叔叔是醉心旧学的学者,对中国艺术和文化如痴如醉。虽然经历不同,他们都渴望有一个场域,传扬中国艺术和文化。」
像那个年代的大家闺秀,利蕴莲自幼接受琴棋书画教育。她六岁开始习国画,常年支持艺术,是演奏会和展览常客。
女儿当自强
利蕴莲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闯出一片天,认为女性要出头,需要从心出发,忘却外界闲言。「你要对自己有要求,别理会外人说甚么。真诚很重要,一定要忠于自己。你有甚么信念,怎样看世界和你的人生?别用这么多框框束缚自己,跳出既有框框,思路自然开阔。」
作为30% Club香港分部的主席,利蕴莲推动更多女性跻身本地企业董事会,但她认为香港在这方面仍须努力。她说:「香港落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在迈向两性平衡上,本地董事局须急起直追。香港不缺人才,有条件担当大任的女性多的是。我们需多加努力,达至性别平等,否则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称号只是空言。」
跳出框框
谈到女性要兼顾工作和生育,利蕴莲认为灵活变通、因时制宜是可行策略。「你要规划未来,争取配合家庭生活的工作安排,例如不用每星期出差,如果有急事也可以立即回家处理。」
「在当今社会,女性其实很有优势。只是她们要多走一步,打破自己设下的框框。这一切要由自己做起,不能埋怨和推搪。」
By Amy Li
Photos by Tsang Wing-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