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樂於作新嘗試的利蘊蓮
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利蘊蓮迂迴跌宕的半生,橫跨英、美、澳,最後歸根香港。1967年夏季,只有13歲的她隻身赴英留學,出發前的週末才得知此事。當時香港經歷暴動,社會幾近癱瘓。她憶述說:「說我毫無準備,已是輕描淡寫。」。
她在美國史密夫學院取得藝術史文學士學位後,隨即攻讀法律;當上大律師後,卻沒認真想過執業。1977年,她向弟弟借了些英鎊,飛往紐約見工,順利考入花旗銀行的國際管理見習生計劃。這是畢業生夢寐以求的職位,過往只有精通多國語言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畢業生才會獲聘。她其後展開三十多年在金融和銀行業的崢嶸歲月,輾轉在紐約、倫敦和悉尼等地工作,2012年返回出生地香港,為家業希慎集團掌舵。
隨心而行
她坦言:「做人有時不需計劃太多。人生最刺激、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未知。每隔十年,我都會作出新嘗試,為的是注入新動力,令生命更有趣。」
利氏家族是銅鑼灣最大業主,作為望族一員,利蘊蓮卻以獨立和勤奮見稱。「我喜歡自己找工作,自食其力,做打工仔完全沒問題。」她不喜人遊手好閒,教導子女亦甚嚴格,要求他們自力更生,一對兒女和她同樣勤奮優秀。她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星期五畢業,下星期一就開始上班。勤勤懇懇,盡己所能才是正道。」
在11月24日舉行的第91屆大會(頒授學位典禮),利蘊蓮獲中大授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她對大學的支持,延續父親利孝和對中大和中國文化的一份深情。利孝和跟中大創校校長李卓敏是老朋友,中國文化研究所即由他跟兄長利銘澤和弟弟利榮森捐資創立。
「我們的家族深受西方影響,但骨子裏遵從,也嚮往傳統文化。祖父在三藩市度過年輕歲月,其後送四名子女赴英讀書。當時是二十世紀初期,送子女出國留學幾乎是聞所未聞的事情。」
利蘊蓮說:「父親到英國時只得九歲,一句英文也不懂。我一直覺得,他對中國文化和自己無緣接受的教育心嚮往之,而沒有出國的榮森叔叔是醉心舊學的學者,對中國藝術和文化如癡如醉。雖然經歷不同,他們都渴望有一個場域,傳揚中國藝術和文化。」
像那個年代的大家閨秀,利蘊蓮自幼接受琴棋書畫教育。她六歲開始習國畫,常年支持藝術,是演奏會和展覽常客。
女兒當自強
利蘊蓮在男性主導的社會闖出一片天,認為女性要出頭,需要從心出發,忘卻外界閒言。「你要對自己有要求,別理會外人說甚麼。真誠很重要,一定要忠於自己。你有甚麼信念,怎樣看世界和你的人生?別用這麼多框框束縛自己,跳出既有框框,思路自然開闊。」
作為30% Club香港分部的主席,利蘊蓮推動更多女性躋身本地企業董事會,但她認為香港在這方面仍須努力。她說:「香港落後於其他發達經濟體,在邁向兩性平衡上,本地董事局須急起直追。香港不缺人才,有條件擔當大任的女性多的是。我們需多加努力,達至性別平等,否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稱號只是空言。」
跳出框框
談到女性要兼顧工作和生育,利蘊蓮認為靈活變通、因時制宜是可行策略。「你要規劃未來,爭取配合家庭生活的工作安排,例如不用每星期出差,如果有急事也可以立即回家處理。」
「在當今社會,女性其實很有優勢。只是她們要多走一步,打破自己設下的框框。這一切要由自己做起,不能埋怨和推搪。」
By Amy Li
Photos by Tsang Wing-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