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中有詩

康蘭絲四十載攝影與中國情緣

康蘭絲(Lois Conner)拾起百萬大道上的淡粉杜鵑花,放在手心,垂首深深一吸,將花瓣拋到半空。「我愛花的香氣。像桂花香,會令我立時回到桂林,我的老家。」

四十年來,美國著名風景及人像攝影師康蘭絲攜着上世紀流行的厚重大底相機,走遍世界,拍下無限風光。舊物令她安穩,她曬印的,是七乘十七吋、千年不褪的黑白白金照片,以及廿三乘六十吋的噴墨相。猶如中國卷軸的長幅相片,沈靜悠遠,意蘊豐富,歷史和文化,在畫面徐徐舒展。睽違八年,康蘭絲近月回港,擔任中大駐校藝術家。

八千里路雲和月

1984年,康蘭絲獲古根漢獎學金,首次踏足中國。往後,幾乎每年,她都會返回這幅員遼闊的國家,深入不同山川、城市和鄉鎮。她的作品,是攝影師跟景物的私人對話,也是珍貴印記,記下時代帶走的,留下的,以及她的詮釋。在康蘭絲的鏡頭下,圓明園廢墟迴盪歷史餘音。消失的北京胡同,伴隨鳥巢體育館,和到處可見的推土機。

每到一處,康蘭絲會花長時間漫步和觀察,才決定如何操鏡。桂林陽朔,是她的精神故鄉,灕江的岩溶山水,自邂逅繾綣難忘。背負七十磅器材,她登上黃山,前頭雍容負重的老祖母,為她打氣。高山症無阻康蘭絲前往西藏,絲綢之路的古城和佛教石窟,以及長江三峽大壩蓄水淹沒的城鎮,都由她攝入永恆。

「我對景物和它展現的文化興趣盎然。我是不能自拔的風景收藏和觀察者;引領我走進未知的,往往是一幀完全陌生、令人難以忘懷的照片或畫作。最終,我發現的,全是無法預計、出人意表卻引人入勝的事物。透過攝影描述這一期一會,幾乎不可能。

「將相機忠實呈現的化為虛像,令人振奮。在光線、天時、時機和多樣因素配合下,窄長的鏡頭或能召喚一個半想像,或是吐納數千年歷史氣息的世界。有時,它純粹錄下天地的大美。」她說。

鄧永鏘的辦公室,香港,2009年 ©康蘭絲。康蘭絲用兩小時搬開書本,拍攝想要的照片。「改變角度,就能改變事物的模樣。」
天安門廣場人物肖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1999年 ©康蘭絲

為伊指點再來緣

攝影一直是康蘭絲生命的一部分。九歲時,父親給她第一部相機,中學年代,她一直是校報攝影師。1969年,十八歲的她上特拉華大學攻讀繪畫,兩年後赴紐約,改讀時裝設計。1973年,白天在聯合國上班,夜間上學的康蘭絲,課餘修讀攝影師菲臘.侯斯曼的心理描摹課,侯斯曼看出她是攝影師材料,問她,為何修讀時裝設計?答不出的問題,開啟的卻是下半生尋幽探勝的刻骨之旅。

1980年,在耶魯大學研究院深造期間,她隨中國畫史學者班宗華研習明代中國繪畫。對中文和中國文化一竅不通的她,問教授可否放棄修讀。不料班宗華希望班上有不同觀點,回絕了她。其後,康蘭絲跟同學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親手打開並端詳卡佛藏品中的唐代和明代畫卷。看到畫中的岩溶山水,她不解問,為何畫家會構想出這些奇異風景。班宗華卻道,這是真的。那一刻,她決定必須去灕江,親炙奇特山水。

一期一會

樂山大佛,中國,1986年 ©康蘭絲。1986年,康蘭絲取道四川樂山,前往拉薩。一名僧人上前結識,並邀她同往佛寺。定好在大佛肩上拍攝後,她匆忙設置相機,希望捕捉日暮時分灑在樓梯的殘光。為拍下大佛手腳、之字型梯級和遠方的城鎮,她將相機豎放,卻忘記將之平衡。慢慢地,沈重的相機開始傾側。就在此時,祈禱聲,或許還有佛陀的叮嚀,匯成一首漸強的奏鳴曲,讓她猛回頭,抓緊三角架,及時避免相機跌下山
中國,1985年 ©康蘭絲

1984年,在杭州西湖漫步期間,康蘭絲偶遇一棵準備秋剪的樹,旁邊有梯;在她眼中,仿如通往天國。當時,她每天只能拍十張照片。那是清早,她小心翼翼,將一張菲林曝光。餘下在中國的九個月,她時刻想着這幅照片,深怕拍攝一刻,有人在鏡前走過。完美無瑕的相片,最後被策展人約翰.薩考斯基,選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館藏。

等你,在雨中

1995年,她回到杭州。那時正值雨季,泛滿水光,她需要靠近景物拍攝。一池的蓮花枝榦,像恣意的書法,寫滿鏡頭。十多年後,這光明寧靜的世界,給予康蘭絲無限慰藉:2018年,她回到蘇杭荷塘,望着天空在水中的倒影,拍攝蓮花,懷念最愛的母親。

浙江杭州,1995年 ©康蘭絲
夜蓮,浙江杭州,2001年 ©康蘭絲

冬日裏,蓮藕黏附着衰頹的根莖,田田的蓮葉,融化湖面的冰。「它們看上去像粉筆畫。這是很冷,卻異常美麗的世界,我要『畫』下它——我視自己的相作為畫。」

新冠疫症期間,康蘭絲開始製作圓形相片。「這是奇特和從未有過的時空,無始無終,就像圓形。有時,我們需要短小精悍的敘事,有時是長篇。一些情況,則需要崇高和無限的形式。」

四照花山,賓夕凡尼亞尤寧維爾,2021年 ©康蘭絲

一生無悔的藝術家,對將在社會邁開闊步的中大生,有何寄語?「有規劃是好的,但開放心胸,讓事情自然發生也很重要。如果你半路愛上其他事物,情有獨鍾,別害怕跟隨新的方向走。」千迴百轉,終覓得心之所愛的康蘭絲,用一生,活出信念。

文/Amy Li
攝/Keith Hiro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