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花開自有時
衛約翰對板球的深情,緣自童年深刻記憶。1992年世界盃板球賽,英格蘭一路凱旋,進入決賽,定在三月初秋的墨爾本與巴基斯坦一決高下。父母親不准衛約翰校鬧鐘看比賽,但好奇又興奮的八歲小男孩,不願錯過世紀之戰,凌晨就起床了。在倫敦近郊喬利伍德的家,父母一早舉辦派對,早上7時,朋友和鄰居接踵前來,一同觀賽,在歡呼與惋惜聲中,期盼國家隊捧盃一刻。
見證過板球魅力,比賽落幕,小男孩的板球熱情才剛剛開始。夏日的英格蘭,太陽十時許仍徘徊天際,課後艷陽下的長長時光,都有板球作伴。之後,他代表中學和村鎮出賽,直至2007年赴香港大學讀博士。風景轉換,情懷未變,在老牌英式大學,衛約翰加入了近百年歷史的板球會,繼續練習作賽。2012年畢業,他往中大就任統計學系講師,自此,在校園辦板球會,推廣板球文化成為心中志願。在中大,不少學生來自板球盛行的英聯邦國家,因着心愛的運動,衛約翰與他們認識彼此。於是,一眾香港客,在邊緣精進自己,連結同路人,在繁華又異常寂寞的蕞爾小島,建立心裏的天堂,同聲唱,未唱的歌。
存留紳士風度的優雅運動
被喻為「紳士遊戲」的板球,起源於十六世紀的英格蘭。板球比賽中,擊球手出局,裁判不能主動判罰,須由投球手提出,緊咬上唇,也要尊重一切裁決。遊戲承載的,原是人性重要態度和價值。板球規例繁複,變化多端,但精髓,在於守護;榮譽的象徵,是屹立球道兩端的三柱門——並排插在沙上,上面橫亙兩條短木的三枝木柱。擊球手的任務,是藉擊球保衛三柱門,在確保柱門安全下,連同對面的拍檔跑至另一端,兩人相交就獲一分。投球手的目標,則是擊中柱門,令短木跌下,將擊球手投殺出局。傳統對壘,兩邊各有十一名球員,高分一隊為勝方。
「板球是頗特別的:一方面它很個人,像擊球,是一個人跟對方一整隊人的對抗。但它又是團體運動,每人都要全力以赴才能勝出。這種個人與群體的平衡,在運動中很少見。」衛約翰溫文道來。
另一方面,令他的拍檔——來自斯里蘭卡,主修金融工程的四年級生Desidhu Jayaweera着迷的,是板球這項古老運動的千變萬化:
「這是不斷演變的運動,像投球速度和旋轉球等,變化莫測。它很複雜,但繁複的玩法拼湊起來,就是一個極其美麗的遊戲。最有意思是,板球有巡迴比賽,每隊到不同國家,都要面對不同境況。斯里蘭卡最優秀的擊球手在英格蘭作賽,也會有很大挑戰。永恆變幻的處境,磨鍊出能駕馭所有境況的優秀球手。」
扎根華人土地
十八十九世紀,英國建立殖民帝國,板球也被帶到世界不同角落。國與國的政治殘忍,但遊戲可以直率簡單。球場上,勝負尊卑能夠重寫,玩着舶來的運動,歸來的,是民族的個性和尊嚴。板球的大同世界,牽動廿五億英國、澳洲、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孟加拉等地球迷的心,這項全球第二受歡迎,僅次於足球的運動,在前殖民地香港卻受冷待,流行多在於非華裔圈子。
「就男子板球而言,跟我們不一樣,多數本地人不是玩板球長大,學校很多沒有教。就算我們特訓中大學生一個月,讓他們下場比賽,學生們也不見得會享受過程——我們的程度差距太大。」衛約翰解釋。
但女子板球呈現的,卻是不一樣風景:香港女子板球隊的成員,超過一半是本地人,她們跟對手由零開始學習板球,程度相若,於是能融入和享受比賽。為鼓勵華人參與男子板球,令它在本港扎根,香港板球總會近年舉辦青苗聯賽,讓本地小孩投入運動,並推廣簡易板球——以電線膠紙捆綁的網球,取代傳統硬皮球的遊戲,讓新手易於接受。
香港與中大的板球緣
香港最早的板球比賽,可以追溯至1841年,早在八十年代末,中大亦已有板球賽。職員招大維、George Braine、Pradip Nath和Mano Arumanayagam等,是中大板球的中流砥柱。八九十年代,山城的板球賽程緊湊,幾乎每兩星期就有一次比賽。他們跟本地大學較勁,屢屢獲勝,員生和校友組成的中大板球會,亦於1992年成立。
令人魂牽夢繫的故國風物,於殖民小島落地生花,板球的起落散聚,自此跟城市的命脈緊緊相連。離校園二十分鐘車程的石崗皇家空軍基地,是中大板球人的世外桃源。每個週末,在如茵綠草上望着黛藍遠山,打球觀球,輕微的歡呼在空氣中偶爾起落,日子如詩,恬淡真樸。但,幸福會有盡頭,隨着殖民時代終結,英軍撤走,無憂歲月,成為陳跡。1998年啟德機場關閉,天光道板球場上頭頂掠過的飛機,夢幻般來,亦如夢幻去。隨着骨幹成員退休,會員遞減,2004年,球會黯然解散。
時間推前至2017年,出乎意料,板球回來了——十二年後,由五國員生和校友組成的板球隊,跟港大瑜亮爭鋒。將中大重新帶到球場中央的,是衛約翰和志同道合的學生Deepen Nebhwani和Harsh Jhujhunwala。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你怎樣跟這裏的板球愛好者相認?」筆者問。
「一個辦法是——透過星期五的校內電郵。」衛約翰淡然一笑。是英式幽默也是真相。
「實情是,靠這裏的學生,朋友搭朋友。學生如Deepen和Desidhu是將人們連在一起的關鍵。你在校園找來有興趣的人,從那裏開始鼓勵更多人加入。熱誠是關鍵詞——每個人不吝嗇多做一些,才能成事。」身為香港板球總會中大代表,本身也是總會場地董事,衛約翰聽着筆者對板球的疑惑,頻頻點頭,眼神理解。長年為心愛運動的普及奔走,日子磨鍊出來的,是謙卑和氣度:卑微自己,不求別人全然理解,同時,耐心解說,心底始終保留熱情。在人心播種,進程緩慢,但結出的,是堅實甘美的果實。
花果長成,都有定時。繼2017年兩大破冰對壘,一年後,中大首支學生板球隊成立,參與大學聯賽。那年秋天,Desidhu自斯里蘭卡來到山城。父親是球迷,跟其他國民一樣,自小看板球賽的他,迷上世界頂尖守門和擊球員庫馬爾.桑加卡拉,進而投入運動,中學時代表學校出賽,擔任隊長。
「我知道板球在香港並不盛行,在中大可能更沒一席之地。但板球是我的運動,所以剛來時我便告訴朋友和學長,我很喜歡板球,想參加活動和比賽。就這樣,我認識了約翰博士,也加入了板球人的WhatsApp群組,互通消息。」Desidhu說。
正名的迂迴之路
在中大,他結識了Deepen和其他板球同好,很快便由校園球網訓練,轉到球場比賽。對板球的熱情與日俱增,這位新鮮人想的,已是如何令板球在中大普及的嚴肅問題。最直接的辦法,是申請加入學生會,成為屬會,讓學生知道板球在中大,佔一席位。
於是,2019年初,他聯絡學生事務處轄下的國際學生聯會,請託他們在與學生會的定期會面中,提出成立板球會的事宜。但除了起初收到的幾份文件,入會一事始終膠着。就在一籌莫展的時候,事情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曙光。在中大第一年完結,Desidhu跟學習輔導主任會面,說起對板球的熱愛。她聽後,提出詳細建議,指引他們在校內推廣板球的可行方案。
體育部是他們接觸的部門之一,討論和請教,帶來重大突破:上學期逢星期五晚,他們獲借嶺南足球場練習簡易板球。現時,約有三十名成員的板球隊申請成為學生事務處屬下學生團體。
「學生事務處的職員辦事精幹,他們一步步指引我們怎樣做,一切會進展順利。」衛約翰說。在港大讀書時組織過學生板球會的他,現時協助撰寫憲章和申請文件。
「板球要長足發展,必須要有妥善制度,成為認可團體,才能預訂場地,獲得撥款,周年大會和幹事可確保事情處理得當,漸上軌道。」他說。
大學體育中心地下長年掛着的,是不同校隊的合照,排球、乒乓球,欖球等,年輕男女穿着閃亮隊服,威風凜凜。衛約翰希望,有一天,那裏的芸芸合照中,也有板球。更多女性和本地人參與,是這資深板球人單純卻宏大的願望,而他,並不孤獨。
文/Amy Li
攝/Matthew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