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數理達人 蘇文藻

研究院院長談跨科教學 論人工智能及其局限

數學,對蘇文藻來說,離不開語言,也離不開日常生活。

這位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教授,今年9月獲頒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傑出教學獎時,馬上打算把七十五萬港元獎金用於推廣他的「工程學的數學寫作技巧」課,讓更多學生修讀。

他笑說:「最初同學聽到上數學課要寫文章,都感到十分迷惘。我希望唸工程的同學,在證明一個定理時,不是只會很dry(乏味)的寫出一行一行數學符號,而是能夠用文字解釋自己做這個題目的背景和動機是甚麼,並作結論。同學可以將所學整理和連繫起來,而寫作能力對將來工作也很重要。」

教資會向蘇教授頒授傑出教學獎,表揚他推動以學生為本教學及為跨學科課程改革作貢獻

教資會傑出教學獎獎金用於學生身上

這門課自2014年開辦,開始時,蘇教授給學生一些類似科普雜誌的文章參考,初稿他不打分,好讓大家放膽去寫,再逐個約見給予評語。兼任中大研究院院長的他說,研究生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更需說故事的技巧,「因為評審的人時間有限,若果論文驟看上去不夠有趣,再紮實的文章,也可能不獲垂青」。

蘇教授中學畢業於香港華仁書院。九十代電腦科技起飛,他坦言當時未清楚讀電腦會有甚麼出路,但想體會其中,逐選擇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計算機科學,另副修應用及計算數學和德國語文及文化。

德文卻意外給他的學術之路開了一扇窗。大二那年,他獲得到漢莎系統(Lufthansa Systems)做實習研究員的機會,觀摩公司如何用演算法為漢莎航空的機組人員編更,大開眼界。

他說:「編更是一門很科學化的事,公司讓員工回程,還是飛往下一站,涉及很多因素,如員工休息時間、機組內要有人懂得說不同語言等,當然還有成本,絕不是隨便湊夠人數上機。這門學科operations research 中文為『運籌學』,是很貼切的形容,就像打杖一樣,前線靠士兵,背後也需軍師部署規劃。這些應用無處不在。」

蘇教授與他的博士研究生(受訪者提供)

AI鞏固社會不公」

蘇文藻自2007年加入中大執教鞭。在得獎片段中,學生形容這位老師對教學充滿熱情,即使一門「最佳化理論」(optimisation theory)他教了超過十年,仍會雀躍地分享最新實例,課堂氣氛熱烈如論壇。

訪問當日,教授也從他在晨興書院通識課「人工智能當今的困境」裏抽出例子,啓發學生反思科技的局限。例如,無人駕駛車輛若在馬路口左右兩邊都會撞到途人,應該如何做決定,設計程式的人又可否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有外國企業嘗試建立系統,透過「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分析以往應徵者的履歷,自動篩選求職信,豈料因為過往應徵者多為男性,電腦便以為男性是較佳人選,淘汰了大部分女性。

蘇教授說:「人工智能有時會鞏固現實社會的不公平和偏見,例如性別歧視,我們需保持警惕。它擅長從數據中學習,找出當中一些模式,但運算系統太複雜,也不會解釋運算結果,就像一個黑盒運作,人類無從查核。所以『可解釋的AI』(explainable AI)是當今重要的學術範疇。」現時,他正研究如何用演算法,以查證機器學習模式所造出的推理是否可信。

蘇教授與參與暑期研究的交流生 (受訪者提供)

望本科生研究生成師友

蘇教授上任研究生院院長已三個月。他說,隨着新冠疫情放緩,報讀研究生課程的人數逐漸回升,他會向各學院集思廣益,吸引更多本地和海外學生。

蘇教授又希望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距離拉近。「不只是中大,在很多院校,這兩群學生都好像互不相干,研究生專注研究,較少參與學校活動。有沒有辧法可以將研究生帶入校園生活呢?這對雙方都會有好處。」

他舉例說,研究生可向學弟學妹多作分享。「本科生可能覺得自己所學仍屬初階水平,但研究生可讓他們知道唸下去的路是怎樣走,看到一個bigger picture(大局)。中大的書院制度可以是一個平台,例如師友計劃,我們可以看看如何做。」

蘇教授今年帶領數名不同學系的學生參加香港工程科學院「全球重大挑戰大學推介賽」(受訪者提供)

文: Joyce Ng
圖:Chun Yiu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