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菡從新移民到問責局長
勞福局長自嘲「異數」 屢不跟隨主流
勞工及褔利局局長孫玉菡自嘲在人生不同階段,包括小時候從山東省移居香港後的求學生涯,到加入政府工作,自己都是「異數」。
1978年9月15日,年僅六歲的孫玉菡與家人離開山東煙台老家,移居香港。由於他抵達香港時錯過了9月初開學的日子,他的父母帶着他到處找學校,找了八間小學,但孫玉菡未讀過幼稚園,又不懂廣東話和英語,因而處處碰壁。他憶述說:「當時我連ABCD都不懂;我們一直找,找到最後一間,那間小學讓我這個『三無』學生插班讀小學一年級。」
由於他沒有讀過幼稚園,不知道怎樣應付小學的考試,他第一次考試各科平均分僅五分,創下學校歷來最低分紀錄。孫玉菡憶述說:「當時有位老師覺得我看來不笨,但對我成績那麼差感到很奇怪,和我談了一會,發現我懂算術,只是沒寫清楚計算步驟。老師教會我竅門後,我很快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三無」學生努力不懈 升讀中大
1990年,孫玉菡以優異成績升讀中大,當時他讀理科,卻選擇報讀中大工商管理學系。他表示,當年原本打算像其他成績優異的理科生那樣,報讀醫學院,但升讀中六時遇到「人生很大挑戰」:解剖老鼠。孫玉菡說:「中六上生物課解剖老鼠時,我做得很差,當時我懷疑是不是在這方面不太在行?我覺得不如算了,不要堅持讀醫科,選擇其他科目也可以。當時香港經濟很好,而且當時中大的工管課程全港排名第一,所以我選擇報讀工管。」
11月9日,孫玉菡重訪母校,期間接受《走進中大》專訪,暢談難忘的中大歲月,以及工作生涯中遇到的挑戰。他認為,中大人比較樸實,「當年很多人穿拖鞋、短褲回校園上課」。他表示:「中大人比較腳踏實地,(當年)中大這一帶發展得沒那麼好,大家藏了在山裏面,那就有點與世隔絕的感覺,我覺得這對大學生是好事。讀大學應該是理想一點,純潔一點,傻一點,是好事。所以我覺得,當時中大給我的感覺是學生沒那麼入世,就傻乎乎的在一個世外桃源裏生活,校園內有濃厚的自由氣氛。」
1994年,孫玉菡自中大畢業,他作出另一屬於「異數」的決定,沒有像大多數工管系畢業生那樣投身商界,而是加入政務官行列。他說:「當時原本也想加入商界,打算到銀行或廣告公司工作。當時政務主任(AO)薪金很高,遠高於私人機構,而政務主任的工作其實頗適合工管學生。」
政務官待遇優厚,社會地位崇高,被視為「天子門生」;但孫玉菡加入政府初期,也曾有沮喪的時候。他表示:「當時我做政務官,以為很風光,其實不是的。AO尚未晉升至首長級前,其實經常做些很沉悶的事,例如要寫筆記和會議記錄,幫老闆寫speaking points。加入政府頭幾個月,我有想過是不是應該辭職?我浪費那麼多時間去寫會議記錄,那一刻覺得:為何我收那麼多薪金,做這樣的工作?回心一想,很多我們認為donkey(枯燥)的工作,你真的要捱過去。你要捱了十幾年後,積累了基本功之後,你才有能力發揮所長。」
孫玉菡重訪中大期間,先後到崇基禮拜堂及當年所住的崇基應林堂參觀。他認為,中大校園的優勝之處是圖書館林立,「你喜歡甚麼書,你就去找來看看,這對我後來的政務官生涯有很大幫助。他說:「如果你不看書,就沒甚麼思考過程。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我嘗試從書本中找答案。」喜歡歷史的孫玉菡,特別愛讀《史記》和《資治通鑒》,認為具有很高的思考價值。
香港正面對勞動人口流失的挑戰
孫玉菡任職政務主任期間,曾擔任醫療規劃及發展統籌處處長及勞工處處長等要職。今年7月,孫玉菡結束長達二十八年的政務官生涯,以五十歲相對年輕的年紀出任問責局長,他形容是人生中另一次「異數」。他表示:「由我六歲來香港讀書,到我讀大學,其實我每一次的決定都是異數,都沒跟主流走。」
孫玉菡解釋接受問責官員任命的原因時說:「香港正面對很大的挑戰,如果有這樣的機會,而我不去做,我覺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香港。用行動來實現自己理想,也是中大精神的體現。」
他上任後的其中一項主要挑戰,是應對勞動人口流失的問題。過去兩年,香港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孫玉菡指出,流失情況在工作年齡群組尤其嚴重,「15至59歲年齡群組中的勞動人口縮減了17萬,只不過投入勞動市場的65歲以上市民人數增加,所以整體流失人數是14萬」。他強調:「本地人一定是我們的根,真的是『一個都不能少』,為每個年輕人提供最好的資源。但是香港年輕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似乎不足,我們希望用外面的專才來補足。」
文/Gary Cheung及Chamois Chui
攝/Tsang Wing-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