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秉承聯合務實創新精神 讓學生跑進院長室

聯合書院院長王香生談發展方針 以學生為本

與聯合結緣

1956年成立的聯合書院,是中大其中一間創校書院。去年8月接任院長的王香生教授,強調聯合書院雖然歷史悠久,卻一直具有「敢為中大先」的信念,他也會秉承聯合創新探索的精神。

王教授與聯合書院的緣分,始於中學時期。他憶述說:「當時我跟隨同學到聯合書院體育館比賽,因而建立深厚淵源——想不到這段情誼能延續至今。」

王教授1996年加入中大,服務學校和聯合書院逾二十載,現為書院的第十任院長。「當年高錕教授擔任中大校長,我的第一份合約由他簽發,印象特別深刻。高教授執掌中大期間,創立我現在任教的體育運動科學系,因此覺得別具意義。」

創新與務實

聯合書院作為原有書院之一,具很強的歷史感。談到書院的獨特之處,王教授說:「我們的特點是創新和務實,這種精神能在書院和校友工作中體現。書院雖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卻不受歷史包袱牽制,大家都深感自豪。」在學科設立方面,聯合書院首創電子工程系和政治與行政學系;當時正值上世紀70年代,電腦和電子應用在香港仍處於起步階段,相關學科的設立把聯合書院敢於創新的精神體現無遺。在環保方面,聯合書院同樣發揮了很大貢獻,例如在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和學生宿舍上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矢志為可持續發展出力。

聯合書院也在餐飲方面展現創新精神。王教授笑說:「思源館是中大唯一擁有酒牌的地方,現在我更是其持牌人。」思源館於2001年成立,初衷是參考外國大學的經驗,為學生提供交誼的地方,互相交流並結識良朋益友。他解釋說,當時書院管理層的想法是,學生畢業後或有機會出席提供酒類飲品的社交場合,「不會只喝咖啡、奶茶」。隨着愈來愈多國際生、交流生和外籍教職員加入中大這個大家庭,學生逐漸學懂交流的正確禮儀,為未來就業奠定基礎。

態度決定高度

「我們用心看待每一位學生,即使書院人數眾多,也堅持一絲不苟地照顧他們的需要。我珍視書院的每一位成員,學生們不只是數字,而是胸懷理想的年輕人。」聯合書院學生人數逾3,400人,校友人數近三萬。

聯合書院重視擴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培育他們成為世界公民。「書院於2008年成立『邁進地球村』系列,整合並擴充已有的個別交流計劃,並不以學業成績作為唯一遴選標準。我們投放更多資源,增加名額和支助,讓家庭環境稍遜的同學也能受惠。至今,此計劃已成為聯合書院的重點項目之一。」自開始統籌學生活動起,王教授就帶領書院學生到内地交流,更親自帶隊赴英國牛津大學進行為期兩星期的語文和文化暑期交流班,讓學生立足香港之餘,亦放眼世界,積累更多經驗。

王教授多次帶隊往英國牛津大學交流,並與聯合同學留影(受訪者提供)

作為院長,王教授為人沒有架子,與同事和同學相處融洽,關鍵在於作為管理層的心態。「我在中大曾擔任不同的行政崗位,一直抱持僕人領袖 (servant leader) 的心態,秉持積極的服務態度,身體力行,與同事共同奮鬥。我深信,領導能力不應來自職位的高低,而是待人處世的態度。」

學生為本 與年輕人接軌

接受《走進中大》訪問期間,王教授屢次提及書院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方針,海納百川,兼容並蓄。新冠疫情稍緩,王教授除了希望盡快檢視、調整和強化現有的活動安排,更期待與學生和校友搭起更緊密的溝通橋樑。「院長辦公室不只是我處理文書工作的地方,而是個促進交流、讓學生謀福祉的空間,我上任後不定期邀請學生代表到院長室傾談。最近教學逐漸回復正常,我希望邀請舍堂代表來談天,分享書院生活、學習難題、情緒健康等。」

王教授亦深明雙向溝通的重要:「我重視年輕人的聲音,樂於持開放態度,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與時並進,打破隔閡。」書院現正籌備「領袖特訓項目」,透過師友計劃及深度栽培,發掘並加強培育未來領袖,貢獻社會。

王教授出席「邂逅聯合迎新藝墟」(受訪者提供)

光輝聯合人

時光匆匆,不負韶華。大學生活不過數年,書院教育卻畢生受用。王教授為聯合學生感到自豪:「畢業後,他們對書院的感情依舊深厚。走讀生舍堂的設立令非宿生也同樣投入書院活動,結識良朋益友,豐富生活經驗。」

Gillian Cheng
D. Lee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