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出心裁

呂愛蘭希望尋找新方法解決由來已久的健康難題

中大求學期間讀過的一篇學術文章,燃點了呂愛蘭對研究的熱情。「大學本科最後一年有份專題研習,當時我記得有篇論文題目很有趣,是關於如何利用幹細胞作為醫藥,但當時在香港做不到。」這份研究報告,讓她發現一個全新研究領域。「我當時覺得,香港沒有這門學問,說不定我可以去試試。如果我做得好,可以將這技術帶回香港。」

呂教授先後在牛津和哈佛兩所大學進修免疫學。她學術上的努力換來了無數獎項,但她堅持要在香港,特別是母校中大繼續做研究。如今,她已是化學病理學系教授,而她的研究利用免疫學的認知,來應對醫學界的一大挑戰。

在中大攻讀生物化學碩士(呂教授提供圖片)

從另一角度,解決全球健康挑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是世上頭號殺手。2021年,香港13%死亡病例可歸因於心臟病,可見情況之嚴重。心血管疾病成因無數,部份患者病發有先天性原因,但生活習慣(如飲食和環境因素)也是主要因素;糖尿病常見於華語地區,也間接令心血管疾病更普遍 。

呂教授認為,現今針對藥物的研究經常忽略生活習慣的因素,結果不能根治疾病。舉例說,高脂肪飲食會導致血管積聚斑塊,繼而導致生命危險,但她說:「到了現在,我們還未有藥物能令這些血管不再堵塞。所有藥物只能設法降低血脂,但血管疾病其實是一種慢性疾病,你可以減慢這些斑塊形成,但不能令這些斑塊消失。」她認為,這樣的治療只能求續命,未能根治心血管疾病。

呂教授擁有免疫學背景,這驅使她轉為研究如何增強免疫系統,終於在這些堵塞的血管裏找到答案。她發現血管斑塊充滿免疫細胞,但從未有人探究這些細胞的用途。「我們隨即展開研究項目,看看能否控制這些免疫細胞,令本身形成的斑塊消散。」她明白免疫細胞及其治療價值都存在很多未知之數。「這些免疫細胞帶來的影響時好時壞,我們要知道它何時會有益處,才能幫到病人,我們要研究它如何能擔當保護的角色。」種種研究成果,讓呂教授不但擁有三項專利,在2017年更獲得裘槎基金會創新獎。

「一個不斷面對失敗的過程」

作為所屬研究領域的新星,呂教授深明新晉研究員的辛酸。她在哈佛大學的幹細胞與再生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也遇過不少困難,在一項特別艱苦的研究項目中,更要熬夜到凌晨一點,只為收集特定時間點的研究數據。「雖然很辛苦,但我們發覺原來核酸真的能醫治心臟病,並且在《自然生物科技》中發表研究成果。」她的研究受到不少大型藥廠關注,後來更被選中進行二期臨床研究。她說:「莫德納其後將核酸用於治療中,他們的新冠疫苗使用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部分基礎就是來自這份研究。」

種種體驗令呂教授體會,研究的道路長而崎嶇,如今她也不忘提醒門下學生這個事實。她認為,研究是不斷面對失敗的過程,有些學生夢想自己的研究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或期望自己的辛勞能挽救成千上萬生命,對此她會加以規勸。「發明一種藥,不是一時三刻,而是十多年的事。所以,我要不斷鼓勵他們。」

呂教授與帶領的團隊合作無間,他們經常一同遠足和燒烤。縱使她的學術生涯已帶她走遍各地的大學,她仍希望啟發和培養本地人才,尤其是母校的學生。2015年,她成立自己的實驗室,專門研究心血管免疫和再生。她說:「中大是香港規模較大的大學,我們可以和不同地方合作,不是每一所大學都可以有這種環境。」

放眼未來,呂教授希望繼續探索免疫系統和人類疾病之間的關係。淋巴細胞「T細胞」對免疫反應尤其重要,而她的實驗室現時在探討這些細胞能如何促使血管再生。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發炎,往往無法快速康復;為解決這問題,她的團隊正研究如何利用免疫細胞啟動再生過程。「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為何小朋友的組織那麼容易修復,我們成人就要那麼久?」呂教授認為,這種差異對細胞更新和衰老或有巨大意義,她希望未來能深入探討這現象。

文: Chamois Chui
圖: D Lee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