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科研成果的昇華

中大七項目獲「產學研1+計劃」資助

政府日前公布首屆「產學研1+計劃」申請結果,5月28日於金鐘政府總部舉行簽約儀式。中大有七個研發團隊成功獲得撥款,在本地院校中數量最多。

政府於2023年10月推出「產學研1+計劃」,旨在協助本地大學將研發成果轉化和商品化,並促進政府與學術界和不同產業之間相關合作。每個獲批項目最多可獲一億港元資助,希望能幫助有潛力的初創企業更上一層樓。

當天下午,不同院校的學者來到會場,新知舊雨聚首一堂,熱鬧非凡。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致辭時指出,香港科技研究的「上游」和「下游」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但中游提供的支援就「相對薄弱」。他說:「我們提出產學研1+計劃,正是要針對這個難題,激勵優秀研究團隊,推動『從一到N』的科研成果轉化,從而推動科研行業發展。」他認為今次計劃的申請者都非常優秀,選拔非常困難。「這些申請提出的想法都非常有趣,這種潛力十分令人鼓舞。」

中大副校長(研究)岑美霞教授(前排左一)及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前排左三)見證簽署儀式

中大副校長(研究)岑美霞教授亦有到場,她表示:「這些獲資助項目,正好反映了中大在醫學、電腦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中大許多創新項目已得到業界支持,研究團隊已準備好參與下一輪『產學研1+計劃』,我們將繼續在科研上追求卓越,並加強與業界的合作,將成果轉化,造福社群。」

以下是各團隊對其研究項目的簡略介紹:

歐國威教授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我們這個項目與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及初創公司合作,開發一個安全、經濟且有效的手術機械人平台,讓全球更多患者能以合理成本享受頂尖的醫療技術。此計劃專注於開發第一代多端口腹腔鏡手術機械人,適用於泌尿科、婦科和普通手術,能為外科醫生提供精確且基於直覺的操作,從而提升手術質量和效率。此外,研究項目還包括臨床試驗,令研究成果符合規格。我們希望研究成果能幫助香港和內地患者,進而令機械人手術在世界上更為普及。

陳佩教授
生物醫學學院

軟骨損傷是一種常見疾病,但現有的治療方法並不能令人滿意。細胞和組織工程療法等先進技術,為治療軟骨損傷帶來曙光;我們開發了一種能夠模仿天然關節組織結構的新型自體間質幹細胞工程骨軟骨組織 (eOCT)。動物模型的臨床前評估結果令人振奮,eOCT可以快速、持續再生出高品質透明軟骨,其結果與臨床金標準(自體移植)相媲美,且不會損害患者自身的軟骨。我們與外科醫生團隊合作,進行了人的屍體研究,透過關節鏡驗證了eOCT微創植入的可行性。我們正在進行首次人體試驗,以驗證eOCT安全。

林漢明教授
生命科學學院

研究團隊揉合過去25年建立的創新性⼤⾖研究成果、⾼端科技平台和國際合作網絡,為糧食安全、營養健康提供創新解決⽅案,專注減碳,推動可持續農業。
研究團隊將利⽤組學技術和遺傳資源,結合航空航天育種、分⼦⽣物學平台、⼈⼯智能、物聯網及⼤數據分析等技術,研發結合耐逆非轉基因⼤⾖和低碳⽣物肥料的新種植技術,以增加作物產量,降低農業對傳統化肥的需求,並利⽤數據實現精準耕作,監控農業⽣態變化。此外,項目亦致力改良能源作物蘆⽵以改善土壤質素,同時研發有助⾼齡健康的⼤⾖功能食品,對持續農業和提升⼈類健康作出重要貢獻。

劉雲輝教授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現時的機械人缺少視覺反饋,運作受到限制;在不穩定的自然環境中,它們難以安全或快速工作,也不能因應環境作出調整。本研究項目旨在開發三維視覺驅動機械人的相關核心技術和產品,實現有效及實時的眼—腦—運動協調,以便讓機械人在實際工作環境中與人類、其他機器人及物件更靈活、更快速且更安全地互動。我們研發的尖端技術包括實時三維成像感應器與感知程式,以及支持高頻眼—腦—運動協調的控制平台。研究團隊將與業界夥伴緊密合作,在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慧建築以及智能製造等領域,推動三維視覺驅動機器人的普及。

曾漢奇教授
電子工程學系

大學研發的先進矽光子器件和系統技術,可用於提升通信設備、三維成像和量子信息系統等的性能。我們作為在亞洲最早開展矽光子研究的團隊之一,在矽光子領域有超過20年的研究經驗,將使用過往在微電子行業有不少成功先例的無廠設計商業模式,集中設計晶片,並使用現有的晶圓廠生產矽光子集成電路。首先研發和推出的第一批產品,將包括用於數據中心互連,基於矽光子技術的光學引擎,以及用於醫療設備和工業測量的微型手持式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成像系統。

楊偉豪教授
信息工程學系

與傳統的路由技術不同,網絡編碼將接收的數據包重新組合,然後傳輸到下一個節點,令通信網絡(包括計算機、無線、衛星和水底網絡)和數據儲存系統更加高效、可靠和安全,這被廣泛認為是信息科學的重大突破。 為了實現網絡編碼的巨大潛力,透過這個項目,我們將促進網絡編碼技術,特別是分批稀疏編碼 (BATS) 在各種系統的實際應用。我們將集中在三個關鍵領域:移動網絡、智慧城市和數據中心。除了進行所需研發外,我們的目標是透過與產業合作,盡快於市場上推出我們的創新產品。這將提高通信網絡和數據儲存系統效率,令其更為可靠、安全。

趙鈮教授
電子工程學系

我們的目標是將多年生物醫學感測技術和健康信息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轉化為一系列可穿戴的醫療級設備,這些設備可以免受干擾、準確和連續追蹤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並透過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獨特模型,讓病人與感應器互動而創造個性化虛擬AI醫生(Dr. PAI),實時預測和診斷心血管疾病。我們的跨學科團隊包括心臟病專家和安老服務提供者,在香港和內地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希望能優化服務,並訂立標準。我們的創新方法為在老年護理和心血管疾病管理領域的個性化醫療開闢了新的前景。

文、編/Chamois Chui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