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力拓醫療創科藍圖

趙偉仁胸懷濟世仁心 鑽研手術機械人技術

《22世紀殺人網絡》主角Neo面臨兩大抉擇:吃下藍色的藥丸,故事就此完結,第二朝醒來後繼續如常生活;吃下紅色的藥丸則待在夢遊仙境,一探兔子洞裏的深奧玄機。趙偉仁教授選擇了紅色藥丸,潛心鑽研機械人微創手術,與世界頂尖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協力推動醫療創科。

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能醫擅藝,自小鍾情砌高達模型,愛看《星球大戰》、《星空奇遇記》、《驚異大奇航》等科幻電影,也會留意航天科技的新聞,兒時的夢想是「勇踏前人未至之境」(《星空奇遇記》的開場導語)。他說:「以前我喜歡玩電子遊戲雅達利(Atari),沒想到跟現時操控手術機械人的搖控差不多。」

他14歲時師從趙少昂教授學習嶺南派國畫,曾經打算當畫家,但在父親趙榮裕醫生的耳濡目染下,矢志行醫助人。學畫和參展的經歷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令他更謙遜和耐性聽取別人的意見,「自問性格隨和,溝通能力好,幫人令我最有滿足感,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做醫生。」

左起:趙教授的母親伍月柳教授、國畫老師趙少昂、父親趙榮裕醫生、趙教授(來源:趙教授)

從第九屆醫科生到第九任醫學院院長

趙教授在1994年從中大醫學院畢業,是第九屆畢業生,2024年出任醫學院第九任院長,他認為一切都是因緣際會。「當年教授說,每屆學生大概只有1%會從事教研工作,學生時期的我,壓根兒沒有想過會做教授,莫說是做醫學院院長。」他從醫頭十年分別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和聯合醫院渡過。

完成外科實習後,他決定專攻上消化道,主要做胃癌手術。「90年代的香港,大多數胃癌患者確診時已屆中晚期,手術翌年復發的個案十分常見,令我情緒很低落。」那時候早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但中晚期僅是三、四成。

他暗忖,上消化道癌症患者的預後並非取決於手術或腫瘤治療的完善程度,而是在於確診時的癌症期數。於是,他在2003年前往日本及美國學習早期胃癌診斷及治療。日本是全球的胃癌治療先驅,他到此跟隨井上晴洋教授學習當年嶄新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甚至自資購買專用手術刀片使用。2004年,他進行全港首宗ESD治療早期胃癌病人。

趙偉仁教授(右二)於2003年遠赴日本跟隨井上晴洋教授(中)學習當年在日本限用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及後獲得井上教授信任,把技術引入香港(來源:趙教授)

傳統胃癌手術需要開刀切除病灶,傷口較大;ESD則以窄頻內鏡剝離胃下黏膜,清除早期癌變組織,既沒有體外傷口,又可保留大部分胃組織。後來,他遠赴美國學習胃酸倒流及食道癌的微創治療。2009年,他率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機械人微創食道切除手術。現時,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已可找到250個早期食道或胃癌的個案病例,有助提升病患的治癒率。

「我原本在聯合醫院工作,學成歸來後,覺得要快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發揚光大,就一定要返母校走學術和科研之路,繼而將創新技術推廣至本地醫院。」趙教授本來打算專注醫治病人,但醫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加上服務病人的丹心,成為其杏林路的轉捩點。

隨着教研和行政經驗漸豐,適逢陳家亮教授院長任期屆滿,趙教授就嘗試申請院長職位。「感謝各界對我的信任,能夠擔此重任是我的光榮。」中大醫學院於2024年度QS全球醫學院排名再創歷年新高,躍升至第28位,不但成全港之冠,亦位列亞洲第二。今年全港首百名尖子近半選擇中大讀醫,學院更取錄了五名超級狀元及狀元,有此驕人成績,趙教授認為是歷來醫學院上下努力的成果,盼繼往開來,傳承心繫病人、追求卓越的心志。

中大醫學院早前獲政府撥款支持興建「教學科研綜合大樓」,以提升教研設施,為學生創造優質學習環境,並吸引國際級科研人才來港。圖為2024年8月29日舉行的「中大醫學院教學科研綜合大樓」工程啟動儀式(來源:中大醫學院)

研發內鏡機械人

《驚異大奇航》的主角自願參加高度機密的實驗,科學家用特殊技術將主角和潛艇縮小,注射到一隻兔子體內做考察,但意外進入人體,要趕緊在艙內的氧氣耗盡之前離開人體,才可以回復自己原本的大小,過程驚險萬分。趙教授認為科幻電影可引發無限想像,過往意想不到的診斷和治療科技,現已陸續推出臨床應用。

他指出,要普及內鏡手術有一定困難,因為要從口腔伸進130厘米長的內鏡和手術刀到胃部切除,對技術要求甚高。「如果內鏡配備兩隻手臂,手術便容易得多。我認為未來發展趨勢必然是內鏡機械人手術。」他已在2020年完成全球首宗以內鏡手術機械人進行的ESD,臨床測試證實該技術安全有效,而且能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除了廣為人知的微創手術系統「達芬奇」,趙教授與不同的工程學家交流協作,開創更多新嶄新技術,其中一位合作夥伴是康諾思騰(Cornerstone Robotics Limited)創辦人、中大工程學院的歐國威教授,公司自主研發的Sentire思騰腔鏡手術機器人已完成多個專科的臨床案例,並已在多個地區申請醫療器械認證。「納米機械人、方興未艾的AI發展亦會大大促進臨床診斷及治療,使基因檢測或微創手術的進展取得突破。」

趙教授為機械人手術的發展擬定了三大方向:其一,增加機械人手術的臨床應用和普及性,促使位於香港科學園、為香港特區政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MRC)雲集世界頂尖的研究團隊,推動醫工合作,將香港研發的新型機械人手術系統轉化到臨床應用。其二,擴展機械人手術的範圍,克服非入侵性手術的技術挑戰。現時,趙教授正與中大的工程師合作,引領柔性機械人技術的後續發展。其三,提升機械人的手術表現至感官以外範圍。「在目前的機械人手術操作中,腹腔鏡猶如我們的眼睛,機械臂是我們手臂的延伸,外科醫生則充當大腦,主理整個手術過程。」趙教授相信AI未來會成為醫生的副駕,一同操作複雜的機械人手術。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趙教授表示,現時有高清內鏡放大黏膜層細節,而且有人工智能協助評估患癌風險(來源:趙教授)

「留白」的領悟

一路走來,趙教授認為人生就像充滿變化的河流,我們或會不時身處逆流之中,最重要是堅持向上游,不隨波逐流。他認為,人生很多事都是順勢而為,既要勇於開拓,也要養精蓄銳,思考下一步的方向。「只能活在當下,不能籌算太多,否則會限制自己的認知,之後又如何創新呢?」

他這個想法,也許源自對電影和國畫「留白美學」的領悟:只要焦點放對了,便有讓人呼吸的留白空間,可讓人有更多聯想,發揮創新精神,踏上前人未臻之境。

趙教授於2024年4月25日獲頒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機械人外科教授席,當日將親繪畫作贈予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主席蒙德揚博士(右二)。他以木棉花及壽帶鳥入畫,寓意中大醫學院如木棉樹般力爭向上,不斷提升教學及研究水準;壽帶鳥的長尾羽代表長壽,有長長久久的意思

文:Jenny Lau
攝:Keith Hiro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