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谱写香港航天科技新篇章

中大卫星成功发射 献礼国庆75周年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参与研发的「香港青年科创号」卫星最近成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将聚焦探测包括香港及大湾区附近一带的环境及地理资讯,应用于全球灾害回应、智慧城市等范畴。这标志着首个由香港院校参与研发的卫星诞生,并为中大航天研究奠下重要里程碑。

该卫星获国家航天局、国家科技部相关部门指导,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支持,由中大联同国星宇航共同研发,9月24日由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搭载,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

「香港青年科创号」卫星是香港首个获香港政府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的卫星项目。中大直接参与设计、研发及数据接收的对地监测卫星,将用作探测包括香港及附近区域的环境及地理资讯,应用于全球灾害回应、智慧城市、碳中和、低空经济等领域。

中大研究突破  助全球防灾

在运用卫星科技应对天灾方面,中大经验甚丰。例如于2023年9月7日,香港出现暴雨极端天气,一小时雨量打破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当时中大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太空所)团队,向国家航天局取得高分辨率数据,采用卫星技术协助政府分析暴雨水浸灾害,并向相关政府部门如天文台、渠务署通报资讯。

在9月30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太空所所长兼卓敏地理与资源管理学教授所长关美宝教授表示,是次卫星成功发射将有助更直接、有系统地收集数据,以预测及应对天灾,应用于智慧城市的设计及开发。身兼中大卫星星座首席科学家的关教授说:「中大有多年卫星研发及数据分析经验,除了背靠国家,更面向世界,将能协助广泛亚太区国家防灾。」

中大卫星星座总设计师、地理与资源管理系校长特聘助理教授马培峰教授指出,「香港青年科创号」是国际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项目主要针对山泥倾泻和水灾。他说:「中大卫星将有助团队研发以数据驱动的新方法,增加预测准确度至百分之八十五。」

校长段崇智教授指中大全力支持航天技术的教学和研究,矢志把两者紧密结合,如中大联同中大(深圳)于2024年首次推出航天科学与地球资讯学及X双主修课程。他又指中大卫星成功发射,将吸引更多年轻研究员和学生投身相关领域,有利研究发展。

地理与资源管理系硕士生莫可怡参与此次卫星研发,对此深感振奋。她说:「非常有幸参与到中大卫星的设计和研发并见证它的发射,我的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非常期待将我们自己卫星数据应用到我的研究中。」

中大观礼团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参观火箭发射。

国庆贺礼  展现中大研究领先地位

中大在航天科技作重大突破之际,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大卫星作为向国庆献礼之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卫星发射当日,中大校董会副主席陈德霖博士、校董陈早标先生、常务副校长陈金梁教授、副校长潘伟贤教授、岑美霞副校长等莅临发射现场观礼。

中大校董会主席查逸超教授表示︰「『香港青年科创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展示了中大的科研实力,更象征着香港在国家航天发展的征途奋勇向前。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成就,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支持更多创新计划,为香港及国家的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校长段教授表示:「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与光荣,能获得国家航天局、科技部和香港政府的支持,成功研发并发射了首颗中大卫星,标志着中大在航天及AI大模型技术上开创了新的篇章,同时体现了香港科技界贡献国家的坚定承诺。」

校董会副主席陈德霖博士莅临发射现场观礼。

首个卫星项目获香港政府资助

「香港青年科创号」卫星源自中大太空所于2023年3月获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名为「面向滑坡准即时监测的CUHK卫星建设及集成遥感技术研发」,为首个获香港政府资助的对地观测卫星建设项目。

该项目旨在研制并发射首颗中大卫星,以在未来服务于自然灾害监测、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也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让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卫星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采用实践导向的方式培养航空航太科学和技术领域的跨学科人才。

「香港青年科创号」卫星成功发射,将促进航天遥感知识科普教育,加深青年学者及大众对国家航天科技发展的认识。

文:蔡卓慧

分享文章:

你有想说的故事吗?

《走进中大》园地公开,鼓励大学各部门及成员投稿,分享有意义、富趣味的内容。

无论你是学生、教师还是职员, 欢迎踊跃来稿!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

(来稿采用与否,《走进中大》拥有最终决定权,并有权删改来稿及决定刊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