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地球医生」戴沛权教授荣膺2024年十大杰青

「香港需要土生土长的气候科学家」

在香港这片繁嚣的土地上,一位年轻的气候环境专家一直静心倾听病重的地球发出的哀鸣,致力探索治疗良方。他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戴沛权教授,这位八十后「地球医生」本月初荣膺香港「2024年十大杰出青年」。

戴沛权教授(右)荣膺香港「2024年十大杰出青年」

戴教授自小钟情于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并心系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成绩出类拔萃的他,当年决定不走常人眼中的平步青云之路,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追梦,醉心研究环境科学与工程。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求学之路并非平坦,戴教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以全额奖学金及校内兼职工作完成本科课程,其后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之际,正值中大开展新的地球系统科学课程,他随即回流香港,至今在中大从事气候与环境科学研究、教书育人逾十载。

戴教授自小热爱自然环境,手上的地球仪是大学时期朋友送赠的生日礼物。用科研保护手中珍爱的「地球」正是其志业,他认为这份礼物最能代表自己

利用科学数据「医治」地球

戴教授的研究涵盖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及农业等重大课题,其研究成果屡次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其中,探讨肉类消费对中国空气污染影响的研究,以及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对全球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推动戴教授持续向前的是对这颗星球的热爱,他希望透过科学数据,促进政府、商界、学界及公民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回流香港,因为戴教授深信自己扎根成长的城市需要本土的气候科学家,关注这城市面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他珍惜中大多年来对知识转移及公共服务的重视,使他能在教学与研究之外,积极参与气候及环境的公众教育及倡议,推动社会采取实质的气候行动及可持续发展。

戴教授修读本科课程时曾参与夏威夷环境考察团,到访著名的Mauna Loa Observatory—科学家数十年间测量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最重要的地方。戴教授说,在如此远离人烟的地理位置仍测量到持续上升的二氧化碳浓度,让他深刻感受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深远影响

扩展研究影响力  推动气候行动

这使得戴教授的影响力不限于学术界,近年他积极为政府、机构及民间组织提供关于气候行动及环境保护的意见,并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戴教授更是香港唯一获颁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科学家研究奖」的气候科学家。

中大一直鼓励并支持他投身于追求重要的价值,即便这些追求不一定能够用传统的学术指标来量化,戴教授表示,「中大致力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将科学与技术的知识转化为社会实际效益,这一宗旨塑造了今天的我。」

对于当选「十大杰青」,戴教授感到无比兴奋,并特别感谢评审及公众对他作为气候科学家、教育者及倡导者工作的认可。他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及社会日益关注气候行动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

戴教授近年积极参与气候及环境公众教育与倡议,去年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

戴教授说,「气候变化无疑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迫切问题,这问题更被称为『危机增幅器』—正在放大几乎所有的问题。」他续说,随着全球平均气温屡创历史新高,能源、粮食、水资源、公共健康及社会经济系统方面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呼吁社会为此做好准备,又认为学术界在其中将发挥关键作用,包括通过跨学科合作,研究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政策制定者和持分者提供数据及工具,促进他们作出最佳决策。

戴教授未来将继续研究如何为粮食系统转型及改善森林管理,缓解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等,并将持续倡导政府、机构以至社会采取多边气候行动,包括改善本地的能源与粮食供应系统。

戴教授引用林家谦的《Just carry on》鼓励年轻人拥抱使命,排除万难,为世界褪色的角落添上色彩

鼓励年轻人拥抱使命

戴教授年少时曾放弃入读医科的机会,选择不走寻常路而忠于自己的热爱与理想。人生的路该怎么走,谁都不会预先有答案,他希望用歌手林家谦的歌曲《Just carry on》中的歌词鼓励年轻人,「如光谱里找不到彩色,就绘出彩虹…各有各的天空之都,只需相信,继续沉默努力种花。」戴教授希望鼓励他们「拥抱使命,排除万难,为世界褪色的角落添上色彩」。

文:朱韵斐
图片由戴沛权教授及国际青年商会香港总会提供

分享文章:

你有想说的故事吗?

《走进中大》园地公开,鼓励大学各部门及成员投稿,分享有意义、富趣味的内容。

无论你是学生、教师还是职员, 欢迎踊跃来稿!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

(来稿采用与否,《走进中大》拥有最终决定权,并有权删改来稿及决定刊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