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灵魂 融会中西
残雪的「新实验」文学
「迄今为止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将人心里面那些深而又深的处所的风景描绘给人看。」(〈残雪自问自答〉,《为了报仇写小说》)
残雪,本名邓小华,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诺贝尔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称她为「中国卡夫卡」,著名评论家苏珊.桑塔格也对她推崇备至。中大在11月向残雪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她与《走进中大》分享其文学观。
另辟蹊径的「先锋」
「我认为明智的态度是对异域的文化持欢迎态度,让它们渗透我们的观念。」(〈访谈林丹娅〉,《为了报仇写小说》)
残雪五十年代出生于湖南报社大院,自小热爱阅读,青年时代深受俄罗斯文学巨著如《安娜.卡列尼娜》,及中国的《红楼梦》等经典作品熏陶;成年后广泛涉猎欧洲文学经典,包括莎士比亚悲剧、《小约翰》、《神曲》、《唐.吉诃德》、《浮士德》、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作品等。广博的阅读,深深影响并塑造其写作风格。
1987年,残雪的处女作《黄泥街》面世,被视为先锋小说的里程碑作品,她也认为这是「充满活力的青春热血之作」。她表示:「那时候我还没有确定要创建一种『中国新实验』类型的写作模式,我只是顺应自己的内在冲力,在突破传统模式。」虽然当时尚未形成清晰的理念,但这部作品已展现勇于创新的写作能量。
探索人性 融合中西
「要使作品达到一个人性的高度,就必须先从自己的灵魂、精神通道开始,去挖掘。」(〈《南都周刊》访残雪〉,《残雪文学观》)
在其后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残雪的创作理念逐渐成形。她自言是以理性来指导非理性写作:「我的写作是一种陌生化的,原始性的实践活动,我称之为实践理性。」对于作品被誉为形成独特的「新实验」写作风格,她指「新实验」即拿自我做实验,使其在矛盾的操作中分裂及综合,建构起新型的自我。
在内容主题方面,残雪把她的作品界定为「本质文学」,核心是探索人性,并期望通过文学创作「唤起人对生命、对理想的向往」。她的作品往往透过描绘出一个荒诞的世界,角色身处其中经历不可思议的事情,藉以深入挖掘人性。
残雪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致力融会中西文化于创作。她自称「民族的先驱者」,也许是第一位作家将西方的思辨方法,融入遗传自中国古老文化的身体功能(欲望情感)的操作;透过结合中西方文化,共构出一种更为丰富、更有张力的新型自我。她期望藉此提升中国的古老文化,同时希望西方文化能突破瓶颈。
作为女性作家,残雪自言在视野方面更宽广,这为她突破传统提供了条件。她表示:「希望我国的女性作家能站立起来,不依附任何非文学的事物,写出真正的自我。」
走向世界
「我们的写作是有师承的——这是努力学习西方经典文学结出的奇异果实,甚至是中国新文学的一次突围。」(〈甚么是「新实验」文学〉,《残雪文学观》)
残雪的短、中、长篇小说创作及文学评论,为她赢得全球认可。她是国外被翻译出版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作品获美国哈佛、康奈尔大学等名校,以及日本多所大学如中央大学等列为文学教材,并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她认为:「国外(尤其是西方的)读者更能接受我这种深奥的哲理性的诗小说,因为他们有这类传统。中国文学只有融入世界文学才能发展。」
2015年,她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获得第八届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为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21年,残雪获得美国《大他者》文学终身成就奖;2022年获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2024年获美国文学奖。这三项终身成就奖,彰显她在文坛的崇高地位。
殚思极虑、特立不群,残雪独步文坛多年,著作等身,作品剖析深刻人性,融会中西文化,赢得国内外读者交口称誉,诚为中国以至世界当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文:蔡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