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發全球首創「抗菌膜」液態機械人

為治療菌膜感染開新章

2025年4月16日

中大聯同國際研究團隊於微型醫療機械人領域取得嶄新突破。由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張立教授領導的團隊,聯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德國馬普智能系統研究所等國際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款「抗菌膜」磁控液態機械人,新功能包括以適應不同操作環境的「黏彈性」及三重協同殺菌機制,為治療菌膜感染開拓全新方向。

世界衞生組織2019年將抗菌素耐藥性定為人類面臨的十大全球公共衞生威脅之一,每年造成全球近五百萬人死亡。抗菌素耐藥性除了與耐藥菌株的出現有關,也有很大原因是細菌黏附在物體表面結合分泌物質形成菌膜屏障引起。人體內的醫療植入物表面因缺乏免疫保護,極容易發生菌膜感染。傳統的抗生素治療難以穿透菌膜屏障,而以手術移除植入物則有機會造成二次創傷。

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創的「抗菌膜」磁控液態機械人。機械人由動態交聯磁性水凝膠組成,具備獨特的黏彈性,有助清除人體內的菌膜。張立教授解釋:「透過精準調控外部磁場,可啟動機械人不同行為模式。例如,在彈性模式下,機械人可在病人體內進行旋轉、翻滾及跨越障礙等動作;在液態模式下,則可變成液態化的機械人,深入病人體內縫隙清除頑固菌膜。」

液態機械人的在治療植入物感染的測試展現出卓越性能。張立教授補充:「團隊首創利用內窺鏡與X光的雙導航技術,成功操控機械人穿越豬膽管內的金屬支架。另外,團隊亦利用老鼠作對照實驗,發現植入物受感染的老鼠經機械人治療後,在12天內完全恢復體重,發炎反應更降低了40%。」

團隊正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合作開發升級版的抗菌膜機械人,下一步團隊將進行大型動物模型測試,並計劃推行人體臨床試驗。

論文共同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沈祖堯教授表示,研究將有助治療膽道菌膜感染,期望未來可搭載新型抗菌劑。

有關成果已刊載於國際研究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