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建亞洲首個膀胱癌類器官生物庫 創個人化治療新里程
度身訂製類器官為病人體外試藥
2025年4月16日
膀胱癌為全球十大常見癌症之一,不少接受化療的患者需經歷反覆試藥,耗時卻未必奏效。中大醫學院突破傳統治療框架,成功建立首個以亞洲族群為基礎的膀胱癌患者類器官生物庫,不僅為香港膀胱癌患者帶來精準治療的新希望,更為亞洲腫瘤研究及藥物研發樹立重要里程碑。
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何子樑泌尿科教授吳志輝帶領的研究團隊經多種常規化療與標靶藥物測試,證實類器官技術(即利用病人體內特定器官的幹細胞在體外培養的立體細胞結構,它如同迷你器官模型)能協助醫生分析腫瘤的基因變異、發展並作藥物篩選。
這項技術為「先試後治」提供了可行性,有望使膀胱癌患者未來僅需透過微量的活檢樣本,即可在體外進行藥物測試,讓醫生更準確預測患者對化療藥物及標靶治療的反應,縮短病人尋找合適治療的時間,並避免無效或具副作用的治療。
中大醫學院建立的亞洲首個膀胱癌類器官生物庫,以本港患者腫瘤樣本培養出36個類器官模型。研究的第一作者、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博士後研究員趙宏達博士指,亞洲人與西方人腫瘤的基因突變、治療反應及存活率上存在明顯差異,這個建基於亞洲族群的類器官生物庫,有助本地醫生作出更精準的預後評估及治療方案,在科研上則有望提升藥物篩選準確度及臨床試驗成功率,藉以推動針對亞洲膀胱癌患者創新療法研究,惠及更多香港以至亞洲地區的患者。
研究成果已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