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建亚洲首个膀胱癌类器官生物库 创个人化治疗新里程

度身订制类器官为病人体外试药

2025年4月16日

膀胱癌为全球十大常见癌症之一,不少接受化疗的患者需经历反复试药,耗时却未必奏效。中大医学院突破传统治疗框架,成功建立首个以亚洲族群为基础的膀胱癌患者类器官生物库,不仅为香港膀胱癌患者带来精准治疗的新希望,更为亚洲肿瘤研究及药物研发树立重要里程碑。

外科学系泌尿外科组何子梁泌尿科教授吴志辉带领的研究团队经多种常规化疗与标靶药物测试,证实类器官技术(即利用病人体内特定器官的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立体细胞结构,它如同迷你器官模型)能协助医生分析肿瘤的基因变异、发展并作药物筛选。

这项技术为「先试后治」提供了可行性,有望使膀胱癌患者未来仅需透过微量的活检样本,即可在体外进行药物测试,让医生更准确预测患者对化疗药物及标靶治疗的反应,缩短病人寻找合适治疗的时间,并避免无效或具副作用的治疗。

中大医学院建立的亚洲首个膀胱癌类器官生物库,以本港患者肿瘤样本培养出36个类器官模型。研究的第一作者、外科学系泌尿外科组博士后研究员赵宏达博士指,亚洲人与西方人肿瘤的基因突变、治疗反应及存活率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个建基于亚洲族群的类器官生物库,有助本地医生作出更精准的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在科研上则有望提升药物筛选准确度及临床试验成功率,藉以推动针对亚洲膀胱癌患者创新疗法研究,惠及更多香港以至亚洲地区的患者。

研究成果已于国际知名科学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