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無止境

博文講座教授James Heckman治學半世紀 推崇跨學科研究

2025年4月30日

接受《走進中大》訪問前一晚,James Heckman教授透過Zoom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開會,一直談到凌晨一點半;第二天早上,他又起床觀看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國會發表演說。「我喜歡學習新事物,即使後來發現資料有誤,仍會有種莫名興奮。」正是這種好奇心和對知識的追求,讓這位身兼中大博文講座教授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十年來持之以恆,鑽研世上不同課題。

2月下旬,Heckman教授在中大主持講座,題為「建立生活技能:中國與國際的理論與實證」(“Building Life Relevant Skill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The World”)。講座當日座無虛席,教授向與會者分享近期的重點研究項目,介紹早期介入兒童成長過程的效果。教授認為,既然證據一再顯示「我們以前忽略的社交和心理技能,在現代經濟中不可或缺」,社會因此需要讓兒童盡早學習這些技能。

不過,Heckman教授強調,「培養兒童」不能單靠財政措施,奢望他們能以此早日脫貧。相反,他由始至終相信「即使兒童出生寒微,我們只要在幼年為他們打好基礎,就能協助他們更好抓緊後天的發展機遇。」換言之,如果社會能給予兒童優良的成長環境,他們就更能克服發展障礙。

Heckman教授於2月28日假中大鄭家純國際會議中心主持講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提供)

為下一代不辭勞苦

Heckman教授專注兒童發展之前,已經成為不同研究領域的權威。多年來,他致力研究非裔美國人社區中的不平等現象,而他在200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表彰他設法糾正研究採樣不均勻的問題。1997年正值香港回歸,他初次到訪香港,繼而對中國產生濃厚興趣。訪問期間,教授也提及到自己與中大建立的聯繫。2024年,他獲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又獲邀出任中大博文講座教授;此外,他與中大前校長劉遵義教授交往多年,劉教授也出席了Heckman教授早前在中大的講座。Heckman教授說,中大的講座教授職位有利他繼續深入研究中國,可算是他工作的「一種延伸」。

Heckman教授目前正在國內進行大量研究,其中包括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的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項目「慧育中國」(China REACH)。這項研究以牙買加30多年前的標誌性家訪計劃「Reach Up and Learn」為藍本,主張及早介入資源匱乏地區兒童的早期發展,以協助他們建立關鍵生活技能。當中包括鼓勵當地有教育程度較高人士探訪其他家庭,希望為兒童塑造更優良的成長環境。「慧育中國」等計劃毋須大量人力物力,很受發展中國家青睞。

「慧育中國」2015年在甘肅省進行先導計劃,招募約1,500個介乎6到36個月大的兒童參加。計劃結束後,Heckman教授留意到參與計劃的中國兒童「與牙買加計劃兒童一樣,都有相若的成長和技能發展速度」。教授尤其注意參加者「管控功能」的發展,這些功能包括「決策能力、自制與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參與牙買加計劃的兒童的管控功能,相比當地其他兒童發展得較成熟,這種優勢更能維持到35歲;「慧育中國」的兒童也出現了類似趨勢。

Heckman教授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合作,現已收集先導計劃兒童由出生至九歲的發展數據,並將收集範圍擴大遠至西藏;他的研究結果,引起了國際學者以及政策制訂者的興趣。他表示,「如果這個計劃能持續下去,而我們也能以同樣速度擴大規模,一定能對社會對兒童發展的理解,產生重大影響和改善。」

Heckman教授深信兒童早期發展需要各界及早介入

跨學科研究的重要

「慧育中國」橫跨多個學科,包括心理學、生物學、甚至統計學,正好反映Heckman教授學術生涯的軌跡。他入讀美國文理學院科羅拉多學院時從事物理學研究,卻很快發現自己「不喜歡製作示波器」,數學「似乎容易一點」,所以選擇轉攻數學。與此同時,他還是對其他學科念念不忘,充滿好奇;畢業後,他「無意中」報讀了一門經濟學課程,其中一本教科書由來自加勒比海島國聖露西亞的經濟學家劉易斯爵士(W. Arthur Lewis)所寫,教授直言這本書改變了他的人生。「他的經濟觀結合了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社會學;他對如何發展經濟,尤其是較不發達的經濟體,有一套整全的概念。」這種跨學科的世界觀,給Heckman教授留下深刻印象,他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教科書。

當時正值1960年代,美國社會動盪不安;Heckman教授希望貢獻社會,於是逐漸轉向研究經濟學。五十多年來,教授不斷強調若要解決社會的經濟問題,先要全面認識社會。他引述同為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奧地利經濟學家海耶克的話:「一個只懂經濟學的人,無法成為偉大的經濟學家。」換而言之,一位優秀的經濟學家,必須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了解自己的研究如何涉及其他學術範疇。

教授將海耶克的話銘記於心,從普林斯頓大學博士課程畢業後就不斷與不同領域的學者合作,包括生物學家、統計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希望透過這些跨學科合作,更了解社會如何受經濟環境影響,從而協助決策者制訂更完善的政策,協助人類長遠發展。「一個學者若果夠聰明、夠寬容、夠開放,就會懂得向不同領域的同行互相學習。」

Heckman教授認為經濟學家需要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

探索無限可能

雖然年逾八旬,仍為研究繼續周遊列國。訪問期間,教授不斷提及旅途遇上的趣聞軼事,例如他在西安參觀佛寺,又曾造訪雲南苗族蒙人。訪問過後的一個星期,他前往廣州暨南大學籌辦研討會;今年夏天,他更計劃遠赴新疆北部,造訪當地聚居的哈薩克族人。教授坦言自己着迷於解決世上不同難題。「我太有求知慾了,凡事也喜歡探究;明明某個議題與我無關,我也要尋根究柢。」教授從事學術研究超過半個世紀,仍在好奇心驅使下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文/徐躍羚
攝/Steven Yan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