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教授南极日记摘要
行程第3天 (2024年12月21日)
航程正好飞越巴塔哥尼亚的冰原,一路陶醉于冰河、峡湾、湖泊交织的画卷中。蓬塔阿雷纳斯是离南极最近的城市之一,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于西元1520年踏足此地。今天正好是南半球的夏至,晚上10点天色尚亮。队员们长途旅行3天后,难得稍作放松,休息身心,准备进站。
预计明天下午班机起飞前往南极长城站,愿天公做美,一切顺利!

第4天 (12月22日)
顺利到达南极乔治王岛上的长城站。新到的13位科学家与第40次的越冬队员和第41次的先遣队员聚在一起,好不热闹!长城站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南极科考站,经过近四十年几代南极人的不懈努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展成现代小镇一样的迷你社区。除了随处可见的企鹅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两头在冰上晒日光浴的海豹。在初步了解长城站周边的环境后,我们需要完善细化接下来两周的采样和实验计画。
第5天 (12月23日)
兵分两路,海陆出击!香港科技大学黎吉映教授女中豪杰率先出海采集海水样品,我们中大的队员穿着企鹅服步行10公里前往乔治王岛南部的三条河流采集河水、土壤、苔藓植物样本。南极爬山在积雪中穿行,就是个爽字!

第7-9天 (12月25-27日)
三天连续野外工作,终于完成长城站南面酒泉河流域的采样任务。这次与三位地球生物化学家通力合作,采集了涵盖土壤、植物、冰雪、空气、淡水、海水等种类近300个样品,试图量化全球暖化背景,南极苔藓显著绿化对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我们发现许多小池塘孕育了多样的藻类及微生物,形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和大众印像中纯白的冰雪世界大相径庭。这些珍贵的样本已存入零下20度的冰柜,会随「雪龙」号2025年4月运送回国,再回实验室做深入分析。很期待新的发现 ⋯⋯

第12天 (2025年1月1日)
在南极跨年,零点敲响长城和钟,早上参加升旗典礼。下午造访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 (Bellingshausen),和站长互换新年礼物。长城站所处的乔治王岛和设有中国、智利、韩国、乌拉圭等多个国家的考察站,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平时互帮互助,「串门拉家常」。
第14天 (1月3日)
两周的南极野外科学考察圆满结束!不仅采集了珍贵的样品,取得了一手资料,累积了工作经验,更交到了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朋友,体会到了极地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临走前成功集齐了站上队员的签名。香港中文大学队员也赠送包括特区区旗在内的纪念品,聊聊谢意。再次感谢极地办公室、极地中心、长城站41次邵站长、40次王站长,站上的老师和所有队员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生活的照顾!咱们极地再见!

照片由刘琳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