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未来在你我手中

戴沛权教授细说由下而上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

可以简单讲述你的研究吗?就你所见,人类对环境有甚么影响?

我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粮食安全、树林保育等环境议题,我都有涉猎;具体来说,我在研究这些课题之间的关系。地球面对千种百样的难题,而人类可谓「老是常出现」,且往往是问题的症结。这里说的人类除了指政府和大企业,也包括像你我的普通人。

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实实在在,当中包括人命损失。如先前提到,日益增加的肉类消耗导致微细悬浮粒子量上升两成;因为这两成的增长,每年多了足足九万人因空气污染而早逝。气候变化的恶果绝非危言耸听,看看近年全球各地发生多少极端天气和山火、带来多少死伤、导致多少人流离失所就知道。

所以说我们常把环境问题挂在嘴边,谈的除了是花草树木的未来,也关乎我们自己和人类整体的未来,对落后国家的人民影响尤甚。气候变化不止是环境问题,更与贫穷和公义议题挂勾。

戴教授近期研究有关植树及森林管理对气候的影响

那我们应采取甚么行动?

既然人类是问题的症结,我们自然有能力解决问题。看看2008年金融海啸和近年疫情期间,人类社会活动大减,空气亦立即变好。有见肉食对空气质素和气候的影响,我们建议大众参照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奉行多菜少肉。这项建议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让普罗大众知道不一定要靠政府和大企业行动,自己也可以参与拯救环境。

你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教学之路?

我小时候很喜欢昆虫,但后来发现比起研究专注某些物种,我对整体大局更感兴趣,希望探讨生命之间的相互连系。这想法亦促使我放弃读医,选择修读环境科学与工程。我希望解决更大的问题,这或许能拯救更多生命。

于是我到麻省理工念理学士课程,再到哈佛修读大气科学博士学位。当我还在麻省理工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时,得悉中大刚开办了地球系统科学课程。我一向热衷教学,亦希望继续参与科学研究。中大教育与研究并重,充分让我们全面追求自己的热情,我非常感恩能够加入中大。

2019年,戴教授获选为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

2016年一次访问中,你提到曾想过离开学术界,去为环保机构做前线工作,是你对教学的热爱驱使你坚持下去。你认为教育与直接参与环保有何异同?

当我还是博士生的时候,曾挣扎应否投身国际建设项目,为发展中世界推动环保,作出直接而比较实时的贡献,还是该留在学术界,透过科学研究,为对社会带来较大且较深远的影响。神学家布什纳的名言启发我重新思索人生目标:「上帝呼召你的地方,就是你最大的喜悦和这世界最大的饥渴相遇之处。」我得到真正的感召,立志从事教育和研究,一方面装备及启发学生寻找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帮助世界解决尤其影响贫穷人口的迫切环境问题。

于我而言,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年轻人知道解决气候变化实在是刻不容缓。若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决定奉行绿色生活,或在发展事业时多从推动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甚至是立志从事环保工作,教育便成了一趟改变人生的旅程。

作为大学通识教育部副主任,你负责领导中大推行SDG学习计划。你能简介此计划吗?

SDG学习计划作为贯穿大学通识教育四范围的脉络,让学生体会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与各个生活层面息息相关,人人都可以帮手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们将会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式学习及服务学习机会,让他们参与小区为本的计划,既有助个人成长,亦能切切实实地造福社会。我们亦将于「与人文对话」及「与自然对话」这两个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中加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中大学生透过阅读经典名著,了解廿一世纪地球和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并探讨如何提高人类的生存机会。

中大UGEC2916:认识都市农业课程学生

相片提供/戴沛权教授、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处

全文刊于《吐露.永续》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