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花开自有时
中大人重建山城板球天堂
卫约翰对板球的深情,缘自童年深刻记忆。 1992年世界杯板球赛,英格兰一路凯旋,进入决赛,定在三月初秋的墨尔本与巴基斯坦一决高下。父母亲不准卫约翰校闹钟看比赛,但好奇又兴奋的八岁小男孩,不愿错过世纪之战,凌晨就起床了。在伦敦近郊乔利伍德的家,父母一早举办派对,早上7时,朋友和邻居接踵前来,一同观赛,在欢呼与惋惜声中,期盼国家队捧杯一刻。
见证过板球魅力,比赛落幕,小男孩的板球热情才刚刚开始。夏日的英格兰,太阳十时许仍徘徊天际,课后艳阳下的长长时光,都有板球作伴。之后,他代表中学和村镇出赛,直至2007年赴香港大学读博士。风景转换,情怀未变,在老牌英式大学,卫约翰加入了近百年历史的板球会,继续练习作赛。 2012年毕业,他往中大就任统计学系讲师,自此,在校园办板球会,推广板球文化成为心中志愿。在中大,不少学生来自板球盛行的英联邦国家,因着心爱的运动,卫约翰与他们认识彼此。于是,一众香港客,在边缘精进自己,连结同路人,在繁华又异常寂寞的蕞尔小岛,建立心里的天堂,同声唱,未唱的歌。
被喻为「绅士游戏」的板球,起源于十六世纪的英格兰。板球比赛中,击球手出局,裁判不能主动判罚,须由投球手提出,紧咬上唇,也要尊重一切裁决。游戏承载的,原是人性重要态度和价值。板球规例繁复,变化多端,但精髓,在于守护;荣誉的象征,是屹立球道两端的三柱门——并排插在沙上,上面横亘两条短木的三枝木柱。击球手的任务,是借击球保卫三柱门,在确保柱门安全下,连同对面的拍档跑至另一端,两人相交就获一分。投球手的目标,则是击中柱门,令短木跌下,将击球手投杀出局。传统对垒,两边各有十一名球员,高分一队为胜方。
「板球是颇特别的:一方面它很个人,像击球,是一个人跟对方一整队人的对抗。但它又是团体运动,每人都要全力以赴才能胜出。这种个人与群体的平衡,在运动中很少见。」卫约翰温文道来。
另一方面,令他的拍档——来自斯里兰卡,主修金融工程的四年级生Desidhu Jayaweera着迷的,是板球这项古老运动的千变万化:
「这是不断演变的运动,像投球速度和旋转球等,变化莫测。它很复杂,但繁复的玩法拼凑起来,就是一个极其美丽的游戏。最有意思是,板球有巡回比赛,每队到不同国家,都要面对不同境况。斯里兰卡最优秀的击球手在英格兰作赛,也会有很大挑战。永恒变幻的处境,磨炼出能驾驭所有境况的优秀球手。」
扎根华人土地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建立殖民帝国,板球也被带到世界不同角落。国与国的政治残忍,但游戏可以直率简单。球场上,胜负尊卑能够重写,玩着舶来的运动,归来的,是民族的个性和尊严。板球的大同世界,牵动廿五亿英国、澳洲、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等地球迷的心,这项全球第二受欢迎,仅次于足球的运动,在前殖民地香港却受冷待,流行多在于非华裔圈子。
「就男子板球而言,跟我们不一样,多数本地人不是玩板球长大,学校很多没有教。就算我们特训中大学生一个月,让他们下场比赛,学生们也不见得会享受过程——我们的程度差距太大。」卫约翰解释。
但女子板球呈现的,却是不一样风景:香港女子板球队的成员,超过一半是本地人,她们跟对手由零开始学习板球,程度相若,于是能融入和享受比赛。为鼓励华人参与男子板球,令它在本港扎根,香港板球总会近年举办青苗联赛,让本地小孩投入运动,并推广简易板球——以电线胶纸捆绑的网球,取代传统硬皮球的游戏,让新手易于接受。
香港与中大的板球缘
香港最早的板球比赛,可以追溯至1841年,早在八十年代末,中大亦已有板球赛。职员招大维、George Braine、Pradip Nath和Mano Arumanayagam等,是中大板球的中流砥柱。八九十年代,山城的板球赛程紧凑,几乎每两星期就有一次比赛。他们跟本地大学较劲,屡屡获胜,员生和校友组成的中大板球会,亦于1992年成立。
令人魂牵梦系的故国风物,于殖民小岛落地生花,板球的起落散聚,自此跟城市的命脉紧紧相连。离校园二十分钟车程的石岗皇家空军基地,是中大板球人的世外桃源。每个周末,在如茵绿草上望着黛蓝远山,打球观球,轻微的欢呼在空气中偶尔起落,日子如诗,恬淡真朴。但,幸福会有尽头,随着殖民时代终结,英军撤走,无忧岁月,成为陈迹。 1998年启德机场关闭,天光道板球场上头顶掠过的飞机,梦幻般来,亦如梦幻去。随着骨干成员退休,会员递减,2004年,球会黯然解散。
时间推前至2017年,出乎意料,板球回来了——十二年后,由五国员生和校友组成的板球队,跟港大瑜亮争锋。将中大重新带到球场中央的,是卫约翰和志同道合的学生Deepen Nebhwani和Harsh Jhujhunwala。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你怎样跟这里的板球爱好者相认?」笔者问。
「一个办法是——透过星期五的校内电邮。」卫约翰淡然一笑。是英式幽默也是真相。
「实情是,靠这里的学生,朋友搭朋友。学生如Deepen和Desidhu是将人们连在一起的关键。你在校园找来有兴趣的人,从那里开始鼓励更多人加入。热诚是关键词——每个人不吝啬多做一些,才能成事。」身为香港板球总会中大代表,本身也是总会场地董事,卫约翰听着笔者对板球的疑惑,频频点头,眼神理解。长年为心爱运动的普及奔走,日子磨炼出来的,是谦卑和气度:卑微自己,不求别人全然理解,同时,耐心解说,心底始终保留热情。在人心播种,进程缓慢,但结出的,是坚实甘美的果实。
花果长成,都有定时。继2017年两大破冰对垒,一年后,中大首支学生板球队成立,参与大学联赛。那年秋天,Desidhu自斯里兰卡来到山城。父亲是球迷,跟其他国民一样,自小看板球赛的他,迷上世界顶尖守门和击球员库马尔.桑加卡拉,进而投入运动,中学时代表学校出赛,担任队长。
「我知道板球在香港并不盛行,在中大可能更没一席之地。但板球是我的运动,所以刚来时我便告诉朋友和学长,我很喜欢板球,想参加活动和比赛。就这样,我认识了约翰博士,也加入了板球人的WhatsApp群组,互通消息。」Desidhu说。
正名的迂回之路
在中大,他结识了Deepen和其他板球同好,很快便由校园球网训练,转到球场比赛。对板球的热情与日俱增,这位新鲜人想的,已是如何令板球在中大普及的严肃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申请加入学生会,成为属会,让学生知道板球在中大,占一席位。
于是,2019年初,他联络学生事务处辖下的国际学生联会,请托他们在与学生会的定期会面中,提出成立板球会的事宜。但除了起初收到的几份文件,入会一事始终胶着。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事情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曙光。在中大第一年完结,Desidhu跟学习辅导主任会面,说起对板球的热爱。她听后,提出详细建议,指引他们在校内推广板球的可行方案。
体育部是他们接触的部门之一,讨论和请教,带来重大突破:上学期逢星期五晚,他们获借岭南足球场练习简易板球。现时,约有三十名成员的板球队申请成为学生事务处属下学生团体。
「学生事务处的职员办事精干,他们一步步指引我们怎样做,一切会进展顺利。」卫约翰说。在港大读书时组织过学生板球会的他,现时协助撰写宪章和申请文件。
「板球要长足发展,必须要有妥善制度,成为认可团体,才能预订场地,获得拨款,周年大会和干事可确保事情处理得当,渐上轨道。」他说。
大学体育中心地下长年挂着的,是不同校队的合照,排球、乒乓球,榄球等,年轻男女穿着闪亮队服,威风凛凛。卫约翰希望,有一天,那里的芸芸合照中,也有板球。更多女性和本地人参与,是这资深板球人单纯却宏大的愿望,而他,并不孤独。
文/Amy Li
攝/Matthew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