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古生物学团队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肚脐
中大及国际古生物学家组成的团队,最近利用尖端的激光成像技术,在一块有1.25亿年历史、在中国出土的化石上,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肚脐,是科学界至今找到动物有肚脐最古老的记录。
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兼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文嘉棋博士,利用其研发的激光荧光成像(Laser-Stimulated Florescence,简称LSF)技术,重新检视白垩纪时期一只两米长、用两足步行的草食性恐龙鹦鹉嘴龙的皮肤化石,并呈现从未被看见的细节。「透过LSF技术,我们发现了在鹦鹉嘴龙化石上长型的脐部疤痕附近独特的鳞片。这项特征与一些现代蜥蜴及鳄鱼有相似之处,这种脐部疤痕亦称为肚脐,但有别于人类相对较细的肚脐。基于其特殊且优秀的保存状态,这块化石成为了第一块保有恐龙肚脐的化石。」
与人类不同,由于恐龙是卵生动物,因此并没有脐带;相反,恐龙蛋中的卵黄是直接透过一个像隙缝一样的开口连接到陆上卵生动物的身体上。在动物将要孵化的时候,这个脐部开口会被封住,形成独特的长形脐部疤痕。虽然科学界早已知道恐龙是卵生动物,意味牠们应该拥有长型的脐部疤痕,但这项研究则是首度利用实际的化石证据去支持这项假设。
文博士补充:「这块鹦鹉嘴龙化石自2002年出土以来经历多次反复研究,已有不少令科学界轰动的发现。LSF技术则为我们提供崭新的视角来研究它,最终揭示恐龙鳞片下的有趣细节。」
新英格兰大学(澳洲)教授、论文第一及通讯作者Phil R. Bell博士指出:「这个鹦鹉嘴龙化石很有可能是我们研究恐龙皮肤最重要的一块化石。通过激光成像新技术,这个化石继续为我们带来惊喜。」
该化石现正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中展出。
研究团队队员也包括了阿根廷的Unidad Ejecutora Lillo组织的Christophe Hendrickx博士,以及美国科学进步基金会主任Thomas G. Kaye先生。
研究结果已于国际生物期刊《BMC Biology》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