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数理达人 苏文藻

研究院院长谈跨科教学 论人工智能及其局限

数学,对苏文藻来说,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日常生活。

这位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教授,今年9月获颁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杰出教学奖时,马上打算把七十五万港元奖金用于推广他的「工程学的数学写作技巧」课,让更多学生修读。

他笑说:「最初同学听到上数学课要写文章,都感到十分迷惘。我希望念工程的同学,在证明一个定理时,不是只会很dry(乏味)的写出一行一行数学符号,而是能够用文字解释自己做这个题目的背景和动机是甚么,并作结论。同学可以将所学整理和连系起来,而写作能力对将来工作也很重要。」

教资会向苏教授颁授杰出教学奖,表扬他推动以学生为本教学及为跨学科课程改革作贡献

教资会杰出教学奖奖金用于学生身上

这门课自2014年开办,开始时,苏教授给学生一些类似科普杂志的文章参考,初稿他不打分,好让大家放胆去写,再逐个约见给予评语。兼任中大研究院院长的他说,研究生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更需说故事的技巧,「因为评审的人时间有限,若果论文骤看上去不够有趣,再扎实的文章,也可能不获垂青」。

苏教授中学毕业于香港华仁书院。九十代计算机科技起飞,他坦言当时未清楚读计算机会有甚么出路,但想体会其中,逐选择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计算器科学,另副修应用及计算数学和德国语文及文化。

德文却意外给他的学术之路开了一扇窗。大二那年,他获得到汉莎系统(Lufthansa Systems)做实习研究员的机会,观摩公司如何用算法为汉莎航空的机组人员编更,大开眼界。

他说:「编更是一门很科学化的事,公司让员工回程,还是飞往下一站,涉及很多因素,如员工休息时间、机组内要有人懂得说不同语言等,当然还有成本,绝不是随便凑够人数上机。这门学科operations research 中文为『运筹学』,是很贴切的形容,就像打杖一样,前线靠士兵,背后也需军师部署规划。这些应用无处不在。」

苏教授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受访者提供)

AI巩固社会不公」

苏文藻自2007年加入中大执教鞭。在得奖片段中,学生形容这位老师对教学充满热情,即使一门「优化理论」(optimisation theory)他教了超过十年,仍会雀跃地分享最新实例,课堂气氛热烈如论坛。

访问当日,教授也从他在晨兴书院通识课「人工智能当今的困境」里抽出例子,启发学生反思科技的局限。例如,无人驾驶车辆若在马路口左右两边都会撞到途人,应该如何做决定,设计程序的人又可否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有外国企业尝试建立系统,透过「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分析以往应征者的履历,自动筛选求职信,岂料因为过往应征者多为男性,计算机便以为男性是较佳人选,淘汰了大部分女性。

苏教授说:「人工智能有时会巩固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偏见,例如性别歧视,我们需保持警惕。它擅长从数据中学习,找出当中一些模式,但运算系统太复杂,也不会解释运算结果,就像一个黑盒运作,人类无从查核。所以『可解释的AI』(explainable AI)是当今重要的学术范畴。」现时,他正研究如何用算法,以查证机器学习模式所造出的推理是否可信。

苏教授与参与暑期研究的交流生 (受访者提供)

望本科生研究生成师友

苏教授上任研究生院院长已三个月。他说,随着新冠疫情放缓,报读研究生课程的人数逐渐回升,他会向各学院集思广益,吸引更多本地和海外学生。

苏教授又希望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距离拉近。「不只是中大,在很多院校,这两群学生都好像互不相干,研究生专注研究,较少参与学校活动。有没有辧法可以将研究生带入校园生活呢?这对双方都会有好处。」

他举例说,研究生可向学弟学妹多作分享。「本科生可能觉得自己所学仍属初阶水平,但研究生可让他们知道念下去的路是怎样走,看到一个bigger picture(大局)。中大的书院制度可以是一个平台,例如师友计划,我们可以看看如何做。」

苏教授今年带领数名不同学系的学生参加香港工程科学院「全球重大挑战大学推介赛」(受访者提供)

文: Joyce Ng
图:Chun Yiu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