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忆中大岁月 盼母校引领创科发展
「港漂」局长历史巧合下负笈中大 为香港找新出路
1992年,孙东正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博士课程,系主任询问他是否愿意到香港升学。孙东当时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但后来没有下文。翌年某天,他突然接到清华研究生院的电话,获告知要转到香港中文大学就读。他说:「我听了吓了一跳,中文大学是学中文的,我是理工科的,怎么去学中文呢? 」他后来发现,中大是一所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型大学。
1994年初,孙东前往香港,开始在中大系统工程学系(后来更名为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 攻读机械人与自动化专业博士。二十八年后,这位来自北京的科技专才出任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成为首位「港漂」局长。孙东11月8 日应邀重访母校,缅怀在中大三年的学习生活,并畅谈香港创科发展的前景,以及中大在引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角色。
孙东接受《走进中大》专访时,形容当年远赴中大求学,是「历史上的巧合」。他忆述说:「当时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的前身)第一次从北大、清华选派一些学生,到香港几间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为九十年代初期,香港各间大学迈向国际化,正进入飞速发展的时候。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就来到了中大。」
他还记得,当年他和同辈对香港的认识,主要来自流行文化。 他表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都是看香港和台湾的电视剧,听港、台的歌曲成长起来的。」孙东至今对无线电视剧《万水千山总是情》及剧集主题曲,仍然记忆犹新。
难忘老师治学严谨 立志做教授
孙东被问及在中大求学期间有哪些难忘经历时,笑说:「如果跟你说实话,我第一个难忘的事情,就是第一个月发薪水,发了九千多块钱。哗,这么多钱!当时在内地念书的奖学金只是几十块钱、一百块钱,这是为甚么第一天就难忘,当时内地和香港的反差还是比较大。」
「当然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来了中大后,对今后的事业发展,有清晰的想法。我来中大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毕业后要当大学老师,在中大就发现原来在香港,大学老师是很受人尊重的职业,可以自由开展各种学术研究。我告诉自己,毕业后要做教授。」
孙东仍然记得多位对他学术生涯影响深远的中大老师,包括先后担任他导师的工程学院施小伦博士和刘云辉教授。孙东表示,刘教授做学问的态度非常严谨,「他对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穷追猛打,使我学术功底更扎实」。重访中大校园期间,孙东特别到天石机器人研究所参观,并与身为所长的刘教授及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共叙师生情谊。
孙东当年在中大求学心无旁骛,「我们说『两点一线』,就是宿舍到办公室,办公室再回到宿舍,平日全心投入研究工作」。他说:「每到周末大家放松了,同学在一起去大埔买点海鲜,然后回来做一点饭,包包饺子。我现在想想,在中大头两年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候。」
1997年适值香港回归,孙东取得中大博士学位,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后来当地有大型上市公司向他招手,但他还是希望回香港当教授,刚好香港城市大学招聘教员,他选择到城大任教,专注研究先进微型机械人与生物医学工程。2003年,孙东创辧科技初创公司,在科学园将研究成果作知识转移,专利发明P-beam传感器应用在香港的过境设施「e-道」(自动通道)上,通过感应人体控制闸门开关。
孙东访校期间,与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交流,对母校近年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孙东认为,香港的大学担负发展创科产业的重任,中大过去几十年在创科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人工智能、计算器科学等领域的国际排名很高,由中大支持成立的几所InnoHK研究中心,运作得非常成功。他表示:「政府今后会对香港较成功的InnoHK研究中心继续给予坚定的支持 。」
下月创科蓝图建生态圈 保住大学优势
他希望中大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方面,继续起引领作用。他又提到「AI独角兽」商汤集团由中大教授创办,「还有很多准独角兽公司,都是中大教授孵化出来的,我对中大未来在这方面的成绩充满期待。」
孙东今年七月加入政府,这位香港创科发展的掌舵人将于下月公布创科发展蓝图。他强调:「大学是我们今后建立国际创科中心最重要倚靠的力量,但光靠大学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有完整(创科)生态圈建立起来,才能保住大学的优势。 」创科生态圈涵盖上游的基础研究、中游的科研成果转化及下游的产业发展。
「回头看,过去二十多年香港创科道路并不平坦,我希望未来全社会坚守初心,甭管发生甚么情况, 不受干扰,大家一起在创科路走下去,因为这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机会,有人说是唯一的机会。」
当年在历史巧合下来到中大的孙东,期望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下协助香港找到创科发展的新路。
文/Gary Cheung, Joyce Ng
摄/Keith Hi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