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辉由创科创业到科学议政的道路

去年12月,中大工程学院副院长、创新科技中心主任黄锦辉在立法会选举委员会界别补选中胜出。这位拥有三十年教研经验的教授,矢志将「科学议政」的态度带进议会,以创科学者及议员的身份推动「科技兴港」及「科普育人」。他本月初接受《走进中大》访问时,甫走进办公室就爽快地说:「开始吧!你们问甚么也可以。」黄教授无需任何「热身」或寒喧,实时进入访问状态。

他与中大的因缘,得从1993年5月1日早上说起。当天是星期六,那时中大尚未推行五天工作制,员工星期六上午需要上班,那是获聘为中大中文语言数据库研究项目主管的黄锦辉,在大学首个工作天。他忆述说:「当天我来到辧公室所在的碧秋楼,我的上司、当时的系统工程学纟系主任林耀燊教授刚好休假。当时有点狼狈,在走廊行来行去,后来冒昧敲同事房门,才成功进入我的办公室。」

黄锦辉早年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完成电机工程学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八九十年代先后在英国及德国工作,专门研究人工智能。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中大校长,希望改变当时香港高等教育界以教学为主的常态,加强大学研究的力量。黄锦辉表示:「我初来中大时,高锟校长希望推动与中文有关的科研项目,我负责那个项目,就是做中文语言处理的。」

当时黄锦辉带领的团队与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研究计算机软件中文化。他表示:「当时计算机软件以美国研制的产品占主导,中国政府察觉到自行研制产品的重要性,所以就想做一些中文软件。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决定非常有前瞻性,今时今日互联网世界,在网上找数据,常见的信息除了英文,就是中文了。当时我们中大参与这项计划,同样很有前瞻性。」

黄教授团队开发的「中文语言数据库」,就是他与部分成员1998年集资创辧的慧科讯业有限公司应用的技术。他一直热衷于技术转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日常应用,他在公司初创阶段曾担任技术总监。慧科讯业是香港首间电子新闻搜索公司,促成香港媒体数码化及推动网上中文信息检索,已成为本地电子剪报和信息提供服务的龙头公司,黄教授也被誉为「WiseNews之父」。他说:「我们是香港首批创科创业团队。」2020年,黄教授获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授予院士荣衔,以表扬他在社交媒体处理领域的贡献。

黄教授(右一)1998年出席WiseNews的开幕礼(受访者提供)

除了教学和研究工作,黄教授的创业经验让他为大学带来「另类贡献」。他说:「近年政府和中大推动创科创业,做生意和教学不同,有很多要考虑的问题,一般的教授不懂,因为我曾参与创业,所以我比较了解,这些是我多年来对大学较大的贡献。」黄教授在香港多份中文报章也有开设专栏或定期投稿,宣扬创科知识。

黄教授表示,去年决定参与立法会,主要是受同为创科学者的孙汤加入政府启发。去年七月,原本担任立法会议员的孙东出任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黄教授决定填补九十年代曾在中大攻读博士课程的孙东留下的空缺。黄教授说:「孙东的位置是不容易替代的,因为他主要负责与作为创科上游的大学联系,这就是我晋身立法会后要做的事情。」

黄教授在教学、研究和政治之间取得平衡(受访者提供)

身兼全国政协委员的黄教授希望在立法会推动「科学议政」,他解释说:「我希望运用我30年来做研究的一些手段,或者是一些文化,去参政议政。例如在会议发言前,要搜集扎实的理据,做好我的arguments。」但现时最吸引黄教授的,是政府在《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对信息科技界作出的具体承诺。政府在这份《蓝图》立下创科发展的大方向,让他对香港未来科技上的发展审慎乐观。「以前的《施政报告》从来未有KPI的,从来未有一个量化的指标,以前的政府是避开的,今次的政府是全部列出来,这是最大的改变。」

一谈到中大和香港的未来,黄教授就充满了信心。纵使当今世代的地缘政治局势瞬息万变,他坚信中大和香港都有一席之地,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专才拥有的经验一定会受各国公司青睐。「我们都应该要对香港有信心……我们有我们自己的角色,不要妄自菲薄。」

文/Gary Cheung及Chamois Chui
摄/Tsang Wing-san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