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的千个日夜

中大前线部门回首抗疫来时路

3月1日,本港最后一道防疫措施——口罩令撤销,我城终走出疫症阴霾。三年悲情岁月,大学除有过千名医者和学生走入小区,治疗患者,接听热线,为数千名市民施打疫苗,支持小区检测,并进行多项新冠病毒跨学科研究,亦有医护和清洁人员,在山城默默努力,谨守岗位,安顿众人身心,维持校园运作不坠。卡缪在《瘟疫》尝言:「要熟悉一座城市,也许最简单的途径是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如何工作,如何相爱和死亡。」曙光终现,《走进中大》走访山城两个抗疫前线部门——保健处物业管理处,记下他们在疫境中的坚持和成果。

一阴一阳之谓道

「『好』原本是『子女』,现在调转了。」保健处处长陆伟昌指着保健处一楼走廊展出的甲骨文书法,温声解释。「抗疫也是如此,一阴一阳,配合就是好。」

疫疠横行之初,保健处一直先于形势,见机行事。2019年12月,内地疫情爆发,陆伟昌与同事已在坊间搜购物资。翌年1月25日,港府将针对新冠病毒的应变级别提升至紧急,他跟部门管理层和书院代表早在月初和月中会面,讲解情况和之后的行动。

陆伟昌

「甚么是危机,甚么是瘟疫?就是那一刻,你需要的一切——人、资源、信息和网络,都非常匮乏。」1月29日,大学实施在家工作,校园顿变孤城,保健处艰苦张罗的50000个口罩,成为维持医疗、保安和清洁服务的最后生命线。及后,保健处获紧急应变小组拨款,数十万个口罩,终在3月运抵大学。五日内,保健处和各部门同事同心合力,将珍贵资源送至大学各处,供前线人员使用。

不要人夸颜色好

星夜回校开会,紧贴政府消息,实时应对外,陆伟昌放不下的,是在校染疫隔离的学生。疫起之时,确诊学生于昆栋楼隔离,他每日逐一拍门,要知悉对方安好,以及告知他就在他们身边,随时提供支持。在前所未见的危机中,以沟通去融纳人心,是解难的最高心法。大疫当前,他拜访各前线单位,亲述困难。「九所书院有11座宿舍,有11种制度,大学政策颁布下来,怎样确保落实?」曾有宿生团体不愿迁离,他跟对方磋商至半夜,反复劝说,都无功而还,百般滋味在心头。那怎么办?「那就教他们方法,减低感染风险。」一阴一阳,缔造圆满,要靠智慧。

严阵以待:三年来,保健处举办大大小小的内部会议,讨论疫情和防疫安排。图为2020年2月商讨感染控制的会议(受访者提供)
援兵终至:保健处仝人全力采购物资,数十万口罩终在2020年3月运抵。在空荡荡的校园,部门上下加入搬运行列,将一箱箱口罩送至山城每个角落(受访者提供)

除了是确诊通报点,保健处也营运全校唯一的支持热线。「多数不是医疗问题,反而主要是怎样交学费、上班、开Zoom会议,甚至担心家中动物,也会打来。」2022年3月Omicron肆虐,是另一波惊涛骇浪,那时一天最多有200个来电,整场疫症,保健处共处理3000多个查询。

三年抗疫,混和艰辛血泪,到如今,这位山城的医疗总顾问,有何感想?「这场疫症只是人跟自然千万年互动的常见情节。面对自然,人要保持谦卑。」他说。「回到那个『好』字——在一个平衡里,有济有未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方是持久之道。」

「幸好有你们在」

(左起)刘圣安和廖美莲

到了约定时间,物业管理处高级监工廖美莲和刘圣安,一个箭步走上行政楼的访问地点。在等待摄影师前来的空档,他们抓紧时间拨电话,打点一切。两人所属的庶务及楼宇管理组,共180多人,三年来,以至从前和未来更长的岁月,就由他们肩负全校的清洁。疫情一起,他们实时加强消毒,在公共地方和转堂时的课室喷洒消毒喷雾,细微处如𨋢掣、扶手和门柄,则以人手抹净,一日四次。公共空间和教学楼的搓手液,都由他们采购,一一放置。

疫下最繁忙和带有风险的,莫过于为确诊者和密切接触者的部门和到过的地方消毒。爆疫头半年,由庶务组工友上阵。当时,团队除了要抢购合适的消毒喷雾,更要训练工友,让他们在高风险区域娴熟使用装置,将每个角落消毒。后来,个案不断累积,物业管理处改聘承办商消毒,工友则专注校园日常清洁。

为防止疫情扩散,2020年底,大学批准使用灭毒涂层,喷涂人流较高的地点。处所负责人由监工联络,为减低对员生影响,喷洒多在假期或办公时间外进行,由监工督办。涂层约三个月就要重施一遍,联络和监督亦异常繁复,一日工夫,未必千日看。但只要能令同事和学生安心上班上课,团队都无怨无尤。

深入险地:2020年4月初,庶务组工友往大学图书馆清洁和消毒(受访者提供)
以心为心:往部门督办涂层喷洒(受访者提供)

「我们从保健处接到确诊消息,便会跟部门联络,约时间请外判商上来消毒,确保喷洒每一寸地方。」廖美莲说。工作增添不少,部门士气如何?「我们习惯应付紧急工作。工友也是如常做事,做清洁的都有执着,一定要清理干净,才会满足。」她续道。她跟刘圣安出身酒店房务,环境如何恶劣,在他们眼中都如眼底烟云。到现在,令他们的心瞬间融化的,是中大浓浓的人情味:「幸好有你们在」是疫下二人最常听到的说话,窝心的一句,能化疲惫为动力。

疫情渐息,工作可有回复平静?两人同声说,人手不够,大家都在分担。拍照后,二人利落步上部门公交车,又到山城某处督导清洁工作。

文/Amy Li
摄/Amy Tam、Matthew Wu
文首图像设计/Amy Tam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