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心裁

吕爱兰希望寻找新方法解决由来已久的健康难题​

中大求学期间读过的一篇学术文章,燃点了吕爱兰对研究的热情。 「大学本科最后一年有份专题研习,当时我记得有篇论文题目很有趣,是关于如何利用干细胞作为医药,但当时在香港做不到。」这份研究报告,让她发现一个全新研究领域。 「我当时觉得,香港没有这门学问,说不定我可以去试试。如果我做得好,可以将这技术带回香港。」

吕教授先后在牛津和哈佛两所大学进修免疫学。她学术上的努力换来了无数奖项,但她坚持要在香港,特别是母校中大继续做研究。如今,她已是化学病理学系教授,而她的研究利用免疫学的认知,来应对医学界的一大挑战。

在中大攻读生物化学硕士(吕教授提供图片)

从另一角度,解决全球健康挑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心脏衰竭和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是世上头号杀手。 2021年,香港13%死亡病例可归因于心脏病,可见情况之严重。心血管疾病成因无数,部份患者病发有先天性原因,但生活习惯(如饮食和环境因素)也是主要因素;糖尿病常见于华语地区,也间接令心血管疾病更普遍 。

吕教授认为,现今针对药物的研究经常忽略生活习惯的因素,结果不能根治疾病。举例说,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血管积聚斑块,继而导致生命危险,但她说:「到了现在,我们还未有药物能令这些血管不再堵塞。所有药物只能设法降低血脂,但血管疾病其实是一种慢性疾病,你可以减慢这些斑块形成,但不能令这些斑块消失。」她认为,这样的治疗只能求续命,未能根治心血管疾病。

吕教授拥有免疫学背景,这驱使她转为研究如何增强免疫系统,终于在这些堵塞的血管里找到答案。她发现血管斑块充满免疫细胞,但从未有人探究这些细胞的用途。 「我们随即展开研究项目,看看能否控制这些免疫细胞,令本身形成的斑块消散。」她明白免疫细胞及其治疗价值都存在很多未知之数。 「这些免疫细胞带来的影响时好时坏,我们要知道它何时会有益处,才能帮到病人,我们要研究它如何能担当保护的角色。」种种研究成果,让吕教授不但拥有三项专利,在2017年更获得裘槎基金会创新奖。

「一个不断面对失败的过程」

作为所属研究领域的新星,吕教授深明新晋研究员的辛酸。她在哈佛大学的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也遇过不少困难,在一项特别艰苦的研究项目中,更要熬夜到凌晨一点,只为收集特定时间点的研究数据。 「虽然很辛苦,但我们发觉原来核酸真的能医治心脏病,并且在《自然生物科技》中发表研究成果。」她的研究受到不少大型药厂关注,后来更被选中进行二期临床研究。她说:「莫德纳其后将核酸用于治疗中,他们的新冠疫苗使用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部分基础就是来自这份研究。」

种种体验令吕教授体会,研究的道路长而崎岖,如今她也不忘提醒门下学生这个事实。她认为,研究是不断面对失败的过程,有些学生梦想自己的研究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或期望自己的辛劳能挽救成千上万生命,对此她会加以规劝。 「发明一种药,不是一时三刻,而是十多年的事。所以,我要不断鼓励他们。」

吕教授与带领的团队合作无间,他们经常一同远足和烧烤。纵使她的学术生涯已带她走遍各地的大学,她仍希望启发和培养本地人才,尤其是母校的学生。 2015年,她成立自己的实验室,专门研究心血管免疫和再生。她说:「中大是香港规模较大的大学,我们可以和不同地方合作,不是每一所大学都可以有这种环境。」

放眼未来,吕教授希望继续探索免疫系统和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淋巴细胞「T细胞」对免疫反应尤其重要,而她的实验室现时在探讨这些细胞能如何促使血管再生。糖尿病患者因血管发炎,往往无法快速康复;为解决这问题,她的团队正研究如何利用免疫细胞启动再生过程。 「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为何小朋友的组织那么容易修复,我们成人就要那么久?」吕教授认为,这种差异对细胞更新和衰老或有巨大意义,她希望未来能深入探讨这现象。

文: Chamois Chui
图: D Lee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