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走进伦理学的殿堂探索人生

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于1990年启动,其中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于2001年面世,这项突破有助科学家解开人类遗传学的谜团,得以研发诊断和治疗方案。然而,科学家到了2022年才能够填补图谱的空白,公布迄今最完整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大生命伦理学家钟一诺教授说:「崭新的科技和相关的政策一直在演变,生命伦理学亦然。」

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AI)方兴未艾,为人类带来福祉之余,同时亦衍生不少涉及道德、法律、社会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医护人员、立法人员和公众带来挑战。为应对种种挑战,中大于2015年初成立全港首间由医学院辖下的跨学科的生命伦理中心,矢志推进生命伦理的教育与研究发展。钟一诺教授及刘善雅博士于2022年3月起担任中心的联席总监。

1970年以来,生物伦理学一直是英国与欧洲医学课程的特色,这门学科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亚太区医学院的关注。在中大医学院为期六年的医学课程,学生接受的培训涵盖临床知识、生物伦理学、沟通技巧和专业精神等。教师通过辩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建立生活和道德价值观。

人性化的医学教育

资源不足和道德两难困境常见于医疗情景,例子包括器官捐赠、对身患绝症的亲人进行心肺复苏,以及撤回或停止对临终患者的生命维持和标准治疗。刘博士说:「我们很难在关键时刻作重大的医疗决定。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和公众参与,在社会播下生物伦理学的种子。」

年轻患者往往优先接受器官移植,但背后的医学考虑错综复杂。她表示:「这不仅是年龄的问题,背后牵涉多方因素,包括特定地区的社会文化、宗教和法律问题。如果年轻患者有先天缺陷,会不会仍在优先名单?如果年老病人接受器官移植后能够贡献社会,是否更值得接受移植?为甚么器官捐赠的门坎定在18岁以上?其实现时的临床方案都经过慎重的考虑,凝聚了多年的智慧。」

思考和讨论过程在生命伦理学教育中至关重要。钟教授说:「通常,一般人在讨论前会定一个立场,生物伦理学的讨论却是相反的。我们需要首先考虑论点。例如,年轻的器官移植病人在康复后可以重投劳动市场,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然而,年老的患者对社会贡献良多,理应接受器官移植,享受自己的金秋岁月。顾全各方论点,是制定符合伦理的医疗政策决策的先决条件。」

医学院生命伦理课程的师生共同制作多本书刊

刘博士补充说,学生持续参与生命伦理的辩证讨论后,培养了深刻的批判思维。「他们不再单刀直入找标准答案或标准的临床方案,而是从不同的切入点考虑议题。生物技术和医疗政策正在推陈出新,学生可以有份参与改进相关政策。」

裨益更多受众

两位联席总监希望生命伦理的讨论可以继续传承下去,推动更多人认识相关议题。为帮助不同学科的本科生了解生命伦理学的跨学科性质,中心将于2024年1月开设大学通识课程「生死与健康:生命伦理综观」。课程将引导学生了解生命伦理学中的道德理论和原则,透过情景讨论,找出个中的道德议题,并且为生死议题中的道德困境提出解决的方案。

生物伦理中心也积极推动小区外展。今年3月,刘博士和中心同事与中学生探讨生命的起源和堕胎议题。学生们从道德、个人、文化、宗教和法律角度审视生命的本质,随后讨论堕胎在不同跨司法管辖区的法规。此外,钟教授于5月向医院院牧讲解生物伦理学和平等。

刘博士与中心同事于2023年3月到妙法寺刘金龙中学与学生对话,从生命伦理的观点讨论堕胎(受访者提供)
2023年5月,钟教授向院牧分享对生命伦理与平等的见解(来源︰香港医院院牧事工联会)

死亡在香港文化上是禁忌。钟教授热衷推动生死教育,现正制作一出音乐剧,讲述临终关怀和对死亡的态度,冀引起公众正视生死。音乐剧获政府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资助。

他说:「患病和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我的剧本、音乐和歌词均取材于临终患者及其家人的真实故事,希望藉此引发观众探讨何谓『体面地离世』,如何应对死亡带来的失落和悲伤等。我们还会揭示公众对死亡常见的误解。」

钟教授现正制作音乐剧,冀鼓励公众探讨临终照顾,推动生死教育(受访者提供)

连系国际伙伴

生命伦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中大生命伦理中心锐意汇聚各方从事相关专业的学者、研究员及学生。除了推动教育和公众参与,中心还努力与全球合作伙伴展开学术交流,推进专业领域的发展,其中一家伙伴机构是生命伦理学研究的翘楚——美国Hastings Center。

为了训练和培育全球卫生政策人才、应对未来威胁全球的健康问题,中大与美国国家医学院(NAM)于2017年协力成立「国际卫生政策研究员奖学金」。钟一诺教授为首届奖学金得主,他参与了一项国际研究,针对流行性和季节性流感疫苗提出应对和准备工作。

医疗人工智能正蓬勃发展,需要不同专业的学者携手研究。钟志豪教授是第二位奖学金得主,致力参与NAM领导协会的「人工智能行为守则」项目,检视2018至23年关于医疗人工智能的文献及相关守则,凝聚各方智能,为各国提供医疗人工智能的最佳实践和政策建议。

首届国际卫生政策研究员奖学金得主钟一诺教授与其他NAM伙伴于华盛顿特区国家科学院大楼爱因斯坦雕像前合照(受访者提供)
第二届奖学金得主钟志豪教授与其他NAM研究员一起参与计划的迎新周(受访者提供)

周熙文博士是第三届奖学金得主,主力探究病理性大脑老化及相关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机制。她将展开为其两年的研究,当中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到美国华盛顿特区做研究,期间参与学术交流,尝试连系其研究重点与医疗政策。

我们正身处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传染病在各地时有听闻,开放的跨学科对话显得愈来愈重要。钟教授和刘博士于2022年3月担任中大生命伦理中心的联席主任,当时适逢香港面临新冠肺炎最严峻的爆发,他们渴望营造有利学术交流的环境,通过对话激发新一代上下求索,探寻生命伦理,感悟人生。

生命伦理中心联席总监刘善雅博士(左)与钟一诺教授

By Jenny Lau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