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坐这条船
中大举行气候变化国际会议 响应「雪龙2」号访港
破冰船从远处的海平线冒出,徐徐驶进维多利亚港。港湾中的渔船和渡轮挂起横额,夹道欢迎。船身靠近尖沙咀海运大厦码头后,缓缓停下,船上人员逐一踏上码头的红地毡。这艘总长122.5米的船,就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刚于南极完成第40次南极考察,回航上海途中停靠香港五天。中大有幸成为该活动唯一协办香港院校,超过150位中大嘉宾应邀上船参观。
「要走得远,还须共同上路」
中大4月9至10日举办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以响应「雪龙2」号访港。超过2,000位科学家、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以及中大师生云集康本国际学术研究园,畅谈极地研究和气候变化的最新发现。会议吸引各行各业人士参与,演讲厅座无虚席。
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致开幕辞时,寄语在场听众善用两日会议的大好机会,探讨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的议题,从而找出方法实现绿色转型。他引用一句非洲谚语说:「『要走得快,大可独自奔跑;要走得远,还须共同上路。』希望这次会议能为各位带来丰硕成果,让大家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一起勇往直前。」
国家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陈丹红鼓励与会各方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任何国家都无法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需要不断加强科学认知上的提升、技术上的突破、治理上的合作、解决方案的分享。」
未来,在他们手上
4月9日首日会议期间,其中一位主讲嘉宾、香港前环境局局长黄锦星致词时,重温香港去年种种极端天气事故,例如持续高温、超强台风和破纪录的特大暴雨。他强调,这些挑战需要大家同心协力应对,年轻人的踊跃参与更是不可或缺。他回想自己任内制定《香港气候行动蓝图》的经历,强调教研和年轻人在推动气候行动的过程中功不可没。黄锦星说:「当时一些参与讨论的中大学生,现在在这所大学执教鞭,他们都支持积极和进取的气候行动。」
会议为期短短两天,会上讨论的议题却包罗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分享的研究成果,包括南极磷虾的迁移,以及极地冰层融化等。首天会议以一个全体会议打头阵,邀请了来自中国极地研究所和「雪龙2」号的研究人员参与讨论。被问到他们对香港的年轻人有甚么话要说,科学家们都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拯救地球。中国极地研究所研究员杨惠根教授说:「我最希望香港人明白,现在是年轻人了解和参与中国极地研究的最佳时机。」与他共事的雷瑞波教授则强调,气候变化和天气不稳定对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影响,每件事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忆述自己童年在华南初次目睹下雪的经历,并说:「这些事情,可能对我们这些在南方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可能觉得很遥远,但其实与我们身边发生的事连系在一起。」
一睹南极洲风采
会议第二天迎来另一个高潮,超过330名中大学生和香港中小学生齐聚刘佐德演讲厅,与中国极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罗光富,以及身处南极洲中山站的基地代表对话,希望以此了解南极洲的生活和研究。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中大气候变化博物馆首任「MoCC学人」、香港土生土长的气候倡议者钟芯豫主持,她早前也参加过极地考察。
参与对话的学生对这个千里之外的冰封大陆充满好奇,纷纷发问。有学生询问南极上空有没有南极光,也有学生好奇南极冰上的独特物种长相如何。中山站的科学家纪拓博士被问到南极洲的恶劣天气,会否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他回答说:「这取决于你有没有出去站外做任务。但肯定的是,到过南极的人,都会体验到南极的温柔,和南极的残酷。」
参与极地研究多年,罗先生可有收获?他的回答,没有丝毫半点犹豫:「对我们来说,最大的经验肯定是:要团结合作。一个人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但是我们一个团队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强大的。」
文/Chamois Chui
图/D Lee及L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