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思想的盛宴

宽运法师与生物医学家段崇智教授的禅意对话

3月27日,中大利希慎音乐厅座无虚席。 校长段崇智教授与身兼全国政协委员的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方丈宽运法师,各自从科学与佛教角度探讨生死观,以及动物实验、安乐死、试管婴儿等伦理议题,内容趣味盎然。

「与宽运法师对谈——佛教与生物医学」讲座,吸引约200名中大师生、职员及公众人士出席,另有160人观看网上直播。 约一小时的对谈充满睿智及幽默,期间宽运法师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宽运法师认为,佛教是觉悟的教育,是智慧,希望佛教的智慧可以启迪科学发展。

本身为生物医学家的段教授回应说:「就算我们对人类的福祉有很大的贡献,不代表我们做的完全都是对的,我们的出发点、原则要向宗教学习。」

科学与宗教伦理的矛盾与融和

现今社会,生物科技及人工智能(AI)方兴未艾,改善人类生活、推进医药研发,同时也衍生不少道德、法律、社会等问题。 宽运法师认为科学与宗教相辅相成的,佛教是回应时代的信仰,佛法智慧有望启发科学进程。

对谈会主持人慈山寺秘书长倪偲瀚(左)与宽运法师(中)及段崇智教授(右)席间畅谈科学与宗教的议题。 两位讲者就现时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议题各抒己见,并探讨佛教的观点与应用

宽运法师认为科学与佛教虽然看似互不相关,但对宇宙、人生的关注是一致的。 他说︰「佛教如何回应时代?其实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用的就是『因缘法』,『因缘』即是条件,有因有缘,有缘有因,所谓 『果从因生』,不同的因,造就不同的果报。」

研制崭新疗法需要临床试验,科学家大多利用白老鼠等动物做实验,衍生动物生存权益的伦理问题。 宽运法师认为所有实验是为了让人类避免受痛苦,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须平衡自然界的发展。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都是「相依以存,相拥而暖」的;不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依相拥,乃至人和动物世界,以及和大自然之间都必须 和平共处。

段教授指出,现时科学家着手研究模拟人体器官功能的「类器官」,冀终有一天取代动物实验,「我们从不觉得动物较低等,只是不愿意用活人来做实验对象。既然我们不想 杀生,又不想做活人试验,就研究如何从人体抽取干细胞,把它们汇聚成『类器官』,例如心和肺,用作试验药物、疫苗的安全性,最后才做活人试验,这些干细胞没有生命 ,不存在杀生问题。」

生死两相安

科学与宗教对生老病死有不同的取态。 谈及安乐死,宽运法师认为安乐和痛苦是相对的。 法师认为,我们现在很多人说「安乐」,其实都只是相对的安乐;苦与乐是相对的,高与低也相对的。 就像佛教所说的「因成假」、「相待假」、「相续假」: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缘和合而成,缘生缘灭,没有一定的自性。 而我们人类的认知是很有限的,「人不见风,鱼不见水」,人看不到风,鱼看不到水;即使同样是水,也有很多种看法,所谓「佛观一钵水, 八万四千虫」;又谓「一水四见」:「天见宝庄严,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脓血」,说明了外境无实,只是我们心识 的分别。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安乐都是不究竟,不彻底的。

段教授透过细胞的生命周期阐述对安乐死的体会。 「三四十年前,有科学家发现细胞有自卫机制,随着环境、年龄等因素,有自己一套死亡再生的做法,细胞去到某个时候就自行了结;而安乐死情况亦相同,当 人体每个细胞都要说再见时,医生在处理上会有两大做法:一是阻止这情况出现,让病人不要死,拖延病人的生存时间,抑或顺应病人意愿,让他安然离去,不 苟延残喘。」就这两个做法,段教授认为难以评论到底干预治疗,让病人硬撑下去继续痛苦,还是让他解脱更符合道德。

宽运法师谈到因缘是生命的本质,生物医学的研发工作以济世救助作为善因,必会种出善果

对孕育生命的反思

1978年,世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这项技术问世以来,帮助无数不孕夫妇孕育子女,但不少人质疑这是否违反自然。 段教授表示,很多违反自然的事情有其用处,例如在河上建桥可以让人自如横越两岸,即使试管婴儿违反自然,但可协助不孕夫妇生育。 然而,他提及人类的表观遗传效应在子宫内发生,如果辅助生育技术人员精选最佳胚胎植入子宫培育,而非卵子精子在子宫自然结合,试管婴儿或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健康问题等 ,而且婴儿没有经产道诞生的话会缺乏益菌,影响免疫力。

宽运法师也认为试管孕胎违反自然,因着佛教中的因果轮回问题,奉劝人们不要尝试。 「我们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佛教指出中间有一个『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十二因缘是构成有情生命生死流转的十二种因素。」佛陀借着这十二因缘, 来解说生死流转的成因和解脱生死束缚的依据。

擦出生命的火花

段教授总结发言时,再次感谢宽运法师与师生分享灼见,并希望这场对话能启发大众对宗教与科学的探索及思考。 他说:「两千多年来,佛教先贤智者对生命的体会与感悟,除了抚慰人类心灵,也可为生物医学界带来启发。尤其对于医学研究过程、医疗技术应用、临终病者照顾等 领域的伦理及道德考量上,佛教与生物医学界可以从彼此的观点中学习。像今天这样探索精神世界与科学世界交集的跨学科对话,恰好体现了中大对追求知识与弘扬文化的坚守。 」

文:Jenny Lau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