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科研成果的升华

中大七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资助

政府日前公布首届「产学研1+计划」申请结果,5月28日于金钟政府总部举行签约仪式。中大有七个研发团队成功获得拨款,在本地院校中数量最多。 政府于2023年10月推出「产学研1+计划」,旨在协助本地大学将研发成果转化和商品化,并促进政府与学术界和不同产业之间相关合作。每个获批项目最多可获一亿港元资助,希望能帮助有潜力的初创企业更上一层楼。 当天下午,不同院校的学者来到会场,新知旧雨聚首一堂,热闹非凡。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致辞时指出,香港科技研究的「上游」和「下游」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中游提供的支持就「相对薄弱」。他说:「我们提出产学研1+计划,正是要针对这个难题,激励优秀研究团队,推动『从一到N』的科研成果转化,从而推动科研行业发展。」他认为今次计划的申请者都非常优秀,选拔非常困难。「这些申请提出的想法都非常有趣,这种潜力十分令人鼓舞。」
中大副校长(研究)岑美霞教授(前排左一)及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前排左三)见证签署仪式

中大副校长(研究)岑美霞教授亦有到场,她表示:「这些获资助项目,正好反映了中大在医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中大许多创新项目已得到业界支持,研究团队已准备好参与下一轮『产学研1+计划』,我们将继续在科研上追求卓越,并加强与业界的合作,将成果转化,造福社群。」

以下是各团队对其研究项目的简略介绍:

欧国威教授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

我们这个项目与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及初创公司合作,开发一个安全、经济且有效的手术机械人平台,让全球更多患者能以合理成本享受顶尖的医疗技术。此计划专注于开发第一代多端口腹腔镜手术机械人,适用于泌尿科、妇科和普通手术,能为外科医生提供精确且基于直觉的操作,从而提升手术质量和效率。此外,研究项目还包括临床试验,令研究成果符合规格。我们希望研究成果能帮助香港和内地患者,进而令机械人手术在世界上更为普及。

陈佩教授
生物医学学院

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疾病,但现有的治疗方法并不能令人满意。细胞和组织工程疗法等先进技术,为治疗软骨损伤带来曙光;我们开发了一种能够模仿天然关节组织结构的新型自体间质干细胞工程骨软骨组织 (eOCT)。动物模型的临床前评估结果令人振奋,eOCT可以快速、持续再生出高质量透明软骨,其结果与临床金标准(自体移植)相媲美,且不会损害患者自身的软骨。我们与外科医生团队合作,进行了人的尸体研究,透过关节镜验证了eOCT微创植入的可行性。我们正在进行首次人体试验,以验证eOCT安全。

林汉明教授
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团队揉合过去25年建立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端科技平台和国际合作网络,为粮食安全、营养健康提供创新解决⽅案,专注减碳,推动可持续农业。
研究团队将利⽤组学技术和遗传资源,结合航空航天育种、分⼦⽣物学平台、⼈⼯智能、物联网及⼤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结合耐逆非转基因⼤⾖和低碳⽣物肥料的新种植技术,以增加作物产量,降低农业对传统化肥的需求,并利⽤数据实现精准耕作,监控农业⽣态变化。此外,项目亦致力改良能源作物芦⽵以改善土壤质素,同时研发有助⾼龄健康的⼤⾖功能食品,对持续农业和提升⼈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刘云辉教授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

现时的机械人缺少视觉反馈,运作受到限制;在不稳定的自然环境中,它们难以安全或快速工作,也不能因应环境作出调整。本研究项目旨在开发三维视觉驱动机械人的相关核心技术和产品,实现有效及实时的眼—脑—运动协调,以便让机械人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与人类、其他机器人及对象更灵活、更快速且更安全地互动。我们研发的尖端技术包括实时三维成像传感器与感知程序,以及支持高频眼—脑—运动协调的控制平台。研究团队将与业界伙伴紧密合作,在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能建筑以及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动三维视觉驱动机器人的普及。

曾汉奇教授
电子工程学系

大学研发的先进硅光子器件和系统技术,可用于提升通信设备、三维成像和量子信息系统等的性能。我们作为在亚洲最早开展硅光子研究的团队之一,在硅光子领域有超过20年的研究经验,将使用过往在微电子行业有不少成功先例的无厂设计商业模式,集中设计芯片,并使用现有的晶圆厂生产硅光子集成电路。首先研发和推出的第一批产品,将包括用于数据中心互连,基于硅光子技术的光学引擎,以及用于医疗设备和工业测量的微型手持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系统。

杨伟豪教授
信息工程学系

与传统的路由技术不同,网络编码将接收的数据包重新组合,然后传输到下一个节点,令通信网络(包括计算器、无线、卫星和水底网络)和数据储存系统更加高效、可靠和安全,这被广泛认为是信息科学的重大突破。 为了实现网络编码的巨大潜力,透过这个项目,我们将促进网络编码技术,特别是分批稀疏编码 (BATS) 在各种系统的实际应用。我们将集中在三个关键领域:移动网络、智能城市和数据中心。除了进行所需研发外,我们的目标是透过与产业合作,尽快于市场上推出我们的创新产品。这将提高通信网络和数据储存系统效率,令其更为可靠、安全。

赵铌教授
电子工程学系

我们的目标是将多年生物医学感测技术和健康信息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一系列可穿戴的医疗级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免受干扰、准确和连续追踪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并透过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独特模型,让病人与传感器互动而创造个性化虚拟AI医生(Dr. PAI),实时预测和诊断心血管疾病。我们的跨学科团队包括心脏病专家和安老服务提供商,在香港和内地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希望能优化服务,并订立标准。我们的创新方法为在老年护理和心血管疾病管理领域的个性化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

文、编/Chamois Chui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