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破解中国经济之谜

经济学家及中大前校长刘遵义解读国家发展奇迹

中国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以惊人速度发展,到今天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即使近年中国经济放缓,在中大前校长刘遵义教授看来,中国也不会走上与日本相同的命运,经济泡沫爆破,陷入超过三十年的「失落时期」。他在新书《Is the Chinese Economy a Miracle or a Bubble?》(译:中国经济发展是奇迹还是泡沫?)中,与读者拆解中国经济坚实的基础和其可持续性。

过去45年间,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接近9%,增长幅度和规模在经济史上前所未有。上月,刘教授在中大举办新书发布会,发表了这样的见解:「或许很多人会对国家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感到惊讶,但我想告诉读者,这些增长皆有迹可循,且会持续稳步上升。因此,它既不是奇迹,也不是泡沫。」

作为中大第六任校长的刘教授是著名经济学家,他是其中一个最早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以分析中国经济的学者。他预计,中国经济将迎来平均每年5%至6%的增幅,因此不会是泡沫。

刘教授在他500页的著作中,就中国自1978年以来飞跃的经济增长发表独到见解,并探讨国家实行独特的双轨制度。11月21日的新书发布会出席嘉宾包括中大常务副校长陈金梁教授、副校长岑美霞教授和陈德章教授、前校董会主席郑维健博士,以及工商管理学院荣誉教授、首任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

刘教授的新著作由中大出版社出版

刘教授表示:「中国拥有独特优势,使其经济改革得以成功。」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型至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采取双轨制,确保在中央计划和自由市场双轨并行下,个人利益和权利得到保障。

他解释说:「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特色,是强调改革下没有输家,所有人都变得比以前好,因此更易获得公众支持,减少反对声音。」

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及国内市场也有助政府在地区进行制度实验,从而选出最适合在全国推行的方法。刘教授在书中举例:「全国各处都有不同的试验进行。如果地方实验结果欠佳,计划会被搁置;如果成功,计划就有机会全国推行。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初就是在安徽省一条得18户的乡村中先行。」这项政策赋予农民使用土地及自由决策的权利,鼓励生产;在全国推行后,它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并纾缓农村贫困问题。

发布会上,刘教授也分析中国经济的独特优势。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强大内部需求能减轻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减少受到外在因素影响。他又指,国家有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的优势和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的精神,重复生产同样的产品如电动车和高速铁路等,过程中熟能生巧,效率提高。他说:「这意味着中国可以更依赖国内市场来发展经济。迄今,中国是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国。」

 

展望前景

刘教授也与读者分析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实质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年增长数据。1978年以前,这些数据连年波动,改革开放后才稳步上升。他说:「这些数据证明了改革开放政策是多么成功。其中2001年对国家经济发展尤为关键。那一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其国内生产总值开始加速增长。」刘教授在书中解释,中国「入世」后,迎来净出口的增长同时,大量劳工由农村涌入城市,中国经济经历重大转型。

谈到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刘教授保持乐观态度。他说:「国家把经济增长的重点从量转为质,使人力资本、环境、公共卫生和扶贫等多方面有持续改善。」他又认为,国家经济要实现持续繁荣,维持社会总需求必不可少。

(左起)中大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教授、刘教授及中大经济系主任宋铮教授在发布会上分享真知灼见

在讨论环节中,刘教授探讨中国经济的可复制性,他认为其他中央计画型经济体能透过过渡至市场经济,以复制中国的成功。他解释说:「一些以前奉行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比如越南和柬埔寨,已采用了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此模式或许对古巴和北韩来说也是适合的。」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表示,出版社在2018年以双语出版了刘教授的另一著作《天塌不下来—中美贸易战及未来经济关系》。她说:「谈及中国经济,刘教授的著作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的下一部作品将于明年面世。」

文:郑可祺
图:中大出版社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