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复育 促进可持续发展

谷埔李氏大宅开幕礼

谷埔田心村是位于香港东北的客家村庄,与沙头角禁区隔海相望。中大建筑学院团队为其中的李氏大宅作修复,早前举行开幕礼,吸引逾百人出席,气氛热闹。

仲冬时分,天清气爽,大宅前的芦苇随风摇曳,与友善的狗儿一起欢迎来客。透过在12月27日举行的活动,参加者认识到中大的「游谷探埔」项目,包括如何修复这客家大宅;并参加导赏团和工作坊,认识并体验绿色生活及当地文化传统如蓝染、客家饮食。该项目由乡郊保育办公室的乡郊保育资助计划资助。

中大领导城乡共生研究

由中大建筑学院钟宏亮教授领导的「游谷探埔」为跨学科项目,结合建筑学、人类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生命科学的研究。计划与持份者者合作进行保育,修复大宅及其附属建筑和在弃耕多年的农地恢复耕作,在乡郊地区试验及推动绿色生活,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共创生态生活及文化体验。

项目成为融合乡村文化、生活传统与现代可持续概念的体验场地,中大团队将持续推动环保教育和文化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并珍惜香港乡郊的历史与自然之美。

谷埔拥有多样化自然栖息地,包括树林、湿地、海岸等,以及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而有逾90年历史的李氏大宅,则体现传统客家建筑特色和生活智慧。中大团队与村民合作,修复李氏大宅,并利用周边自然环境,推动农耕以至乡郊的可持续发展。

(左起)钟宏亮教授、大宅屋主李木星先生、李太、汪宁笙教授

钟教授在开幕礼致辞时说:「项目第一期修复了位于五肚的杨氏大宅,并成立教研基地;李氏大宅为第二期项目。我们期待继续与乡郊保育办公室等机构合作,开展第三期计划。」

他又表示,中大最近成立「城鄉復育及可持續地方營造研究中心」。该中心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和南大屿山进行持续研究,通过与内地和国际机构合作,扩展中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能力。

出席开幕礼的包括中大副校长汪宁笙教授、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汉明教授、社会责任及可持续发展处处长杨诗诗、沙头角乡事委员会主席李冠洪,以及李氏族人、其他谷埔村民、项目合作伙伴、中大師生、校友等。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李慧瑩教授也帶領學生出席,並进行田野考察,與村民交流。

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学生与谷埔村民交流

修复大宅  保育乡郊

李氏大宅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赴美打工的李氏族人汇款修建,上覆有传统客家瓦顶,屋前有禾堂作晒谷用。今日李氏大宅的所在地原为海湾,村民于十九世纪围海造田,兴建堤坝并引入山上淡水灌溉。农地弃耕后长堤失修致海水倒灌,形成咸淡水交汇的湿地生态环境。

建筑学院研究助理周希乔表示,修复大宅的宗旨是「修旧如旧」,强调使用原材料及作基本修复,尽量保留建筑物原貌。她说:「如我们逐一检查屋顶梁柱后,只更换了十条;天花的木板因已霉烂,故全部换新;并加装蚊网,让窗户可长开,改善空气流通。」

较有特色的还有大宅屋顶中央的「子孙梁」,上写「百子千孙」,当中的「子」字倒转,寓「子到」之意。工匠按原来颜色上漆,回复其鲜艳原貌。

在两层高的大厅往上望,可见彩色「子孙梁」

团队又在大宅旁种植了十多种植物,采用「生态园艺」方式,即以自然为本的耕作方法,以提高农务效率和改善泥土健康。如种植艾草可保护泥土,减少日晒和冷风的影响,并有助保持湿度。

团队在修复后的大宅举办各种活动,如展览、生态游、工作坊等。参加者可亲身体验村民靠山吃山的生活,运用项目种植的植物,包括以芳香万寿菊制作花茶,以马蓝制作蓝染布料等。

以芳香万寿菊制作花茶
蓝染工作坊

文:蔡卓慧
摄:D. Lee、Derek Yung (页首照片)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