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类超群
杰出学生奖嘉许卓越成就
创新、创意及同理心在当今世界至关重要,中大杰出学生奖表彰展现这些特质的学生。奖项涵盖五个类别:艺术、创意及发明、社会服务、特别表现和体育。2024年度共有290名卓越学生,包括90名学生及14队学生团队,他们凭借在学术以外的杰出表现而获表扬。
由学生事务处举办的杰出学生奖嘉许典礼,2月12日在康本国际学术园举行,校长卢煜明教授及其他大学管理层出席并主礼。《走进中大》邀请部分得奖学生分享感受。
探索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哲学博士毕业生刘泽岚荣获艺术类别奖项。泽岚在攻读博士课程期间,在同行评审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文章,研究主题涵盖中国早期青铜带钩、中国中世纪佛教艺术、晚清玻璃画等。
他也积极参与校内外策展工作,例如共同策划中大文物馆2023年的展览「霜雪明金玄钩沉——德能堂藏华夏早期带钩」,并合作策划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合办的网上展览「红墙内的思生活」。
泽岚现在任教于艺术系,认为在中大的学习经验充实且难忘。他说:「中大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助学金、奖学金以及与全球顶尖机构的交流机会。如今,作为一名自豪的中大校友,我渴望将在中大累积的专业知识,继续深耕我全心投入且热爱的研究领域。」

环保初创
为环保作出贡献,一直是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三年级学生罗玉儿的梦想。她以共同创办RiceFort而获得创意及发明类别奖项。RiceFort致力将稻壳,即大米加工的主要副产品,转化为具商业价值且环保的生物基材料。
这家初创公司屡获奖项,包括2023/24年亚洲社会创新奖大奖、2024年Techstars Startup Weekend执行与设计奖,以及2024年Hong Kong Techathon+优异奖。
玉儿感谢中大的支持,包括PILOTS Lite计划及伍宜孙书院的帝盛青年创业家奖学金等,助团队实现理想。
她说:「期望我的创业旅程,能激励其他同学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克服挑战,对社区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助力罕见病患者
善衡书院六名学生以「小脑萎缩症社区资源指南针」项目荣获「社会服务-社区」类别奖项。小脑萎缩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会逐渐影响患者的行动和沟通能力。
主修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五年级学生张雨辰是团队队长。她起初参加由中大生命科学学院陈浩然教授领导的Voice Link计划。Voice Link主要工作是记录小脑萎缩症患者的声音,以帮助他们日后的沟通。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期间,雨辰和团队发现他们难以得知各种社会服务资源,因而创立了「小脑萎缩症社区资源指南针」项目,并成功获得中大知识转移基金资助。这项目为病人与照顾者提供各种社区资源的资讯,加强支援和连系。
团队也致力促进善衡书院通识教育部、香港复康会、香港小脑萎缩症协会之间的合作。在香港小脑萎缩症协会的年度大会上,团队介绍了这个项目,并收集了20名患者对小脑萎缩症资源包的意见。
团队致力把项目进一步发展。雨辰说:「香港的罕见病群体仍难以被药厂、政府的福利政策顾及,我希望他们能获得更多的曝光和支持。」

连系社群
荣获「社会服务—中大社群」类别奖项的Chakama Trichi及Suwannuraks Noppharada均来自泰国,也是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的学生。她们以其对促进共融及推广中大的努力而获表彰。
Trichi和Noppharada分别是中大国际学生会现届和去届内阁主席,领导筹办了迎新活动和文化节等活动,以促进校园文化多样性,并为国际学生营造归属感。Trichi说:「我很荣幸能为中大社群服务,并期待以校友身份继续服务母校。」
两人也担任学生大使。Noppharada在2025年1月参加中大在曼谷举办的Caravan招生活动,向当地高中生和家长分享第一手资讯和经历,助他们了解中大的学习生活。她说:「未来我将致力持续连系不同社群,并促进共融和教育。」

从辩论员到国际代表
对于尹芷晴来说,辩论是重要的平台,用于解决被忽视的社会问题。她是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课程二年级学生,获特别表现类别奖项。
芷晴的辩论生涯始于她率领中大团队参加香港辩论公开赛,在总决赛取得胜利及荣获最佳辩论员奖。她随后代表中大参加2024年清华大学辩论邀请赛,并赢得总冠军。她积极参与训练及评判工作,促进中大的辩论文化。
芷晴也代表医疗人道援助机构共享基金会在塞内加尔开展工作,并获选为香港社区健康学院2024年度科学会议的主要发言人,展示了超卓的分析和沟通能力。
她说:「获得杰出学生奖进一步激励我追求辩论的热情,并关注时事,使我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富有启发性的讨论。」

弘扬武术
欧阳佩妤是教育学院二年级生,也是香港武术队成员,因在武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及成就获颁体育类别奖项。
佩妤在过去一年取得重大突破,例如代表中大及香港出战2024年亚洲大学生武术锦标赛,在女子其他太极器械和女子规定太极拳项目夺得铜牌;以及在第四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赢得两面铜牌。
佩妤也致力推动武术在香港的发展,如举办研讨会及演出,以激励年轻人并培养未来武术人才。她说:「只有透过把武术普及和鼓励年轻人参与,武术才能在香港蓬勃发展及为社会作出贡献。」

文:蔡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