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浪潮下的未来教育

中大校长卢煜明教授谈人工智能发展与科研专利

2025年4月16日

近年香港政府积极推动创新科技发展,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也充分发挥在教育及科研方面的优势,与政府携手推动创科产业生态圈的发展。3月23日,中大校长卢煜明教授接受传媒访问时,形容香港正值创科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大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分享对人工智能(AI)、高等教育等方面的见解。

人工智能革新医学及教育

卢教授称,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有利医疗科技的发展,例如可在影像扫描时作初步筛查,让医生瞬间判断病人可能有问题的部位,节省病人等候报告的时间。他亦表示,在DNA基因测试方面,人工智能可协助解释基因排序。

然而,卢教授强调,要小心思考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道德伦理和法律问题。他说:「人工智能需要学习大量数据,我们如何处理当中的版权问题?当人工智能协助人类发明及得出成果,我们应否承认AI是共同发明者?若人工智能犯了严重错失,又是谁来承担责任?是制造商,还是使用者?」这些问题都必须再作探讨。

他同时提到,人工智能在医疗的应用中可能涉及患者私隐的问题。他又表示:「人工智能需要算力,所以我们现正检视中大在研究AI方面所需的算力是否足够,同时考虑与外部机构合作,以满足有关需求。」

中大校长卢煜明教授早前接受传媒访问时,分享对香港创科发展的看法(图片由商业电台提供)

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1997年回流香港加入中大的卢教授,28年来见证了香港在创科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他忆述:「20多年前我回港发展,第一个研究的拨款只有数十万元,其后1999年「创新及科技基金」成立,我第一次获得数百万元的资助。2003年沙士爆发后,当局发现科研对控制传染病有很大帮助,之后开始投放多达几千万元的研究拨款。现时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的项目能得到数以亿元计的资助,香港至今已有20多间实验室,研发成果达世界级水平。」

被誉为「无创产前检测之父」的卢教授,以过来人身分强调研究者申请专利的重要性。他表示,要吸引最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创科,必须让他们看到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要从事创科,愈早学习申请专利愈好。好像我第一个申请的专利权,就是在我读大学四年级时申请的,在那个时代算是比较早的了。」

他又表示:「我之前做研究时,很早已鼓励团队中的学生申请专利。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发现有些产品是自己发明的,觉得很有满足感,因为除了论文之外,还有他们参与发明的实质产品。」

卢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成员陈君赐教授(左)及林伟棋医生(右)于2023年发布以血浆DNA筛查鼻咽癌患者的研究成果

他表示,中大设立InnoPort(创博馆)这个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业的机会,让他们激发新思维,向师兄师姐和有经验的业界人士征询意见,帮助他们完成创业梦想。

他强调:「年青人最重要是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投放时间努力去做,这样才能在几十年后回顾自己的成就时感到自豪。」

文理兼备的跨界融合

卢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应注重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结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能力。他表示:「现在不同领域的互联性很大,我希望能训练更多跨学科的人才,当然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也要注重品德修养。」

他认为大学不仅要重视科技,更需要平衡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以实现知识整合与文化传承;而中大独特的书院制度,汇聚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促进全人发展。他表示:「大家可在文理交融的氛围下寻找新的可能性。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 刘婉瑜
页首图片/ LCT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