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今天怎么说》台前幕后及协助单位人员:(左起)吴祉昊先生、黄修平先生、邓慧兰教授、屈紫薇女士、姚勤敏博士、黄卓翰先生
打破聋健界限的先行者
《看我今天怎么说》放映会展示中大推动共融
2025年4月16日
由中大校友黄修平执导的电影《看我今天怎么说》自2月上映以来口碑载道。3月24日,中大举办电影放映暨映后分享会,邀得导演及演员钟雪莹、吴祉昊,与中大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主任邓慧兰教授对谈,近千名师生及校友参与。
电影以三位聋人为主角,反映聋人社群的多样性,也展现他们如何在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保持真我。镜头以外,电影制作团队也由听人和聋人组成,而促成今次聋健合作,中大功不可没。

一切要由2003年邓教授在中大成立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说起,除了促进香港以至亚洲手语跨学科研究和培训外,她也发现本港聋童在成长及教育由于缺乏手语及口语的双语支援,导致语文能力欠佳,沟通困难和社交薄弱;故在主流幼稚园、小学及中学开办手语双语共融教育项目,以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及升学能力。团队在2016年更创办语桥社会资源有限公司(语桥社资)在社区推广手语双语在不同群体的好处。
《看我今天怎么说》策划人屈紫薇与黄修平为电影作资料搜集期间,获语桥社资大力支持,得以到学校观察双语学习的情况,并与聋人社群作访谈。屈女士说:「观课期间,我看到聋人学童自然地展现出自我肯定,令我印象深刻。」
聋人的光谱广阔,部分如电影中子信的角色,以手语为母语,并以聋人身份为荣。这种身份认同深深打动了黄修平。他在读到一部讲述聋人故事的短片剧本后,对聋人文化产生兴趣。他说:「我在创作时对聋人社群不是同情,而是代入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为确保如实反映聋人的生活,制作团队包括手语指导、聋人文化顾问,以至老、中、青、幼聋人演员等,他们均经语桥社资介绍联系。

语桥社资董事姚勤敏博士、总经理黄卓翰指出,口语教学多年来被用作聋童教育的主要方法,直至2006年联合国的《残疾人权利公约》承认手语并推动应用,才令手语和口语双语学习渐受重视。例如在重要的公共广播,手语翻译开始出现在电视萤幕的一角。他们认为这出电影探讨聋人议题着实难得,也乐见社会反应正面。
在电影中饰演Alan的聋人演员吴祉昊自小在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中的学校求学,口语、手语皆流利。他阅读剧本后喜出望外,因当中对聋人生活的描写细致准确。「如(女主角)素恩毕业礼一幕,她在人群中只听到嘈吵的沙沙声,正是我的日常生活。」他笑说,并认为这电影是有效渠道,让大众认识聋人社群面对的挑战和作出的贡献。
中大校长卢煜明教授与一众来宾参与电影放映会的启动仪式。他致辞时强调中大对推动多元共融文化的决心,「致力确保全体成员在开放兼容的环境下,享有平等机会,得到尊重,尽展所长」。

在映后分享会上,黄修平指正如电影所示,聋人有不同听力状态,而「手语及人工耳蜗之争」是确有其事,并非戏剧效果,他认为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有助缓解这些矛盾。钟雪莹凭本片演出获得第61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她分享在为电影作准备期间认识一些聋人,与他们共事充满热情和欢乐,因他们都很欢迎听人了解其文化。吴祉昊则根据自身经历,认为香港的聋人政策仍有改善空间,不论是在学校、医院、法庭等。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在听力测试中心,竟看到告示请人们留意叫号。
邓教授作总结时强调,不同聋人群体之间盼彼此包容,遑论聋人和听人之间。「重要的是我们以何种态度、眼光相待,期望电影让大家明白互相尊重、沟通、接纳的重要,让我们的社会更多元共融。」

文:蔡卓慧
摄:L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