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光前绝后

曾汉奇教授将毕生研究成果化作商机

《走进中大》今期起推出系列报道,走访中大七支获香港政府首届「产学研1+计划」拨款的研发团队的首席研究员。计划旨在鼓励本地大学研究团队成立初创公司,将研发成果转化和商品化,并促进政府与学术界和不同产业之间合作。政府今年五月公布申请结果,每个获批项目最多可获一亿港元资助。

一份沉闷的暑期工,意想不到地促使曾汉奇教授踏上硅光子研究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剑桥大学修读工程学,期间曾在一家电讯公司实习。不消几天,他就对枯燥乏味的电脑程式感到厌倦:「在那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编码,编完之后就是改错处,日以继夜,夜以继日,不断重复。那个暑假我想通了:毕业后不管怎样也不能以此为职业。」当时光学产业刚起步,实习公司也有光纤通讯实验室,而曾教授认为这个领域更有趣,更有发展潜力,遂以光学为终身研究兴趣。数十年来,他的研究不断结出丰硕成果,月前更获委任为工程学院院长;今年夏天,他以一间专门设计硅光子晶片的初创企业,再创高峰。

与「光纤之父」高锟教授一样,曾教授多年来钻研光的应用

不少硅晶片都以电子讯号传送资讯,然而这些讯号在输送的过程中亦会发热,继而产生各种问题。曾教授表示:「现今大部份电子讯号,开关速度受限到5000-6000兆赫,和手提电脑差不多。开关速度若果更快,电线产生的热能就会破坏晶片。但如果我们改用光来传送讯号,就没有这个问题了,10万兆的鲍率根本不成问题。使用光来传送讯号,还可以把它送得更远,过程中也不会有丝毫错漏。」

随着世界传送的资讯量每日递增,曾教授专门研究的硅光子学也日益变得重要。教授90年代末期首次专注这门学问,不过当时资讯量比较少,他说「一批晶圆就可以服务全世界的波分路由器和设备,而一家公司商业上不可能只为这个需求有限的电讯市场,经营厂房来专门制造硅光子产品」。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电脑倚靠光学技术,制造硅光子科技的工厂也顺势而起。有不少企业效法微电子产业,推行无厂设计公司(fabless design house)模式,它们虽欠缺设备制造硅光子科技硬件,仍能稳步发展。二十多年来,教授不断钻研硅光子学,随着现今数码世界传送的资讯量与日俱增,他的研究亦变得举足轻重,可见他当年做对了选择。

稳定发展

曾教授除了研究,也曾涉足商界。2001年,他出任英国公司Bookham Technology plc的研发总监,这间初创企业高峰时的市值,足以跻身富时100指数包涵公司之列。二十年后,他决定与他的研究团队成立初创公司,专门设计硅光子晶片,教授的商业知识大派用场。「新公司成立后,团队会专注于硅光子设计这个核心优势;我们希望向现有公司介绍我们最新研发的科技。」

教授的努力引起「产学研1+计划」督导委员会的注意。2023年11月,委员会邀请全港研究团队申请,曾教授与团队于翌年初入围并进行面试,并在今年五月正式签约。他们将公司命名为「港芯光学」,虽然公司刚刚起步,但教授认为硅光子科技潜力无限,不只能带动通讯业发展,也能大大推动其他行业的科技发展。「举个例,我们可以利用光线即时生成的3D影像,侦测潜伏的皮肤癌和其他皮下疾病。现时的侦测系统主要倚靠桌上电脑,限制广泛使用的可能性;有了这种晶片技术,我们可以将它缩到流动装置的大小。同时,我们希望能将制作成本减到最低,和智能手表相若。」

曾教授与研究团队学生讨论当前项目

前途一片光明

虽然曾教授扎根学术界,但他认为,工程学生仍须培养自己的商业触觉。数年前,他曾开设课程,向本科学生介绍工程创业。他指出,许多本地学生比较少接触商界,「他们懂数学,懂设计电路系统,但他们不太懂如何将这些技能结合起来,转化为商业机会」。前文提及到曾教授担任过研发总监,他设计课程时也借鉴自身经验,希望能帮助学生跳出学术框架。

「科技固然带来无限可能,但如果你想赚钱,就要研发出一些卖得出的商品;而要做到这一点,客户必须觉得你的商品有一定价值。」展望未来,曾教授希望能提携学生团队继续成长。他说:「我成立公司,不但希望将自己过去20年的研究成果带到社会,造福民众,同时也期望能让学生的研究更有意义,一起证明这项技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文/Chamois Chui
图/D.Lee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