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孫東憶中大歲月 盼母校引領創科發展

「港漂」局長歷史巧合下負笈中大 為香港找新出路

1992年,孫東正在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攻讀博士課程,系主任詢問他是否願意到香港升學。孫東當時不假思索就答應了,但後來沒有下文。翌年某天,他突然接到清華研究生院的電話,獲告知要轉到香港中文大學就讀。他說:「我聽了嚇了一跳,中文大學是學中文的,我是理工科的,怎麼去學中文呢? 」他後來發現,中大是一所與國際接軌的研究型大學。

1994年初,孫東前往香港,開始在中大系統工程學系(後來更名為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攻讀機械人與自動化專業博士。二十八年後,這位來自北京的科技專才出任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成為首位「港漂」局長。孫東11月8 日應邀重訪母校,緬懷在中大三年的學習生活,並暢談香港創科發展的前景,以及中大在引領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角色。

何善衡工程學大樓外的行人橋,盛載不少孫東在中大三年的回憶(左圖由受訪者提供)

孫東接受《走進中大》專訪時,形容當年遠赴中大求學,是「歷史上的巧合」。他憶述說:「當時國家教育委員會(教育部的前身)第一次從北大、清華選派一些學生,到香港幾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因為九十年代初期,香港各間大學邁向國際化,正進入飛速發展的時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就來到了中大。」

他還記得,當年他和同輩對香港的認識,主要來自流行文化。 他表示:「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都是看香港和台灣的電視劇,聽港、台的歌曲成長起來的。」孫東至今對無綫電視劇《萬水千山總是情》及劇集主題曲,仍然記憶猶新。

Play Video

難忘老師治學嚴謹 立志做教授

孫東被問及在中大求學期間有哪些難忘經歷時,笑說:「如果跟你說實話,我第一個難忘的事情,就是第一個月發薪水,發了九千多塊錢。嘩,這麼多錢!當時在內地唸書的獎學金只是幾十塊錢、一百塊錢,這是為甚麼第一天就難忘,當時內地和香港的反差還是比較大。」

「當然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我來了中大後,對今後的事業發展,有清晰的想法。我來中大之前,從來沒有想過畢業後要當大學老師,在中大就發現原來在香港,大學老師是很受人尊重的職業,可以自由開展各種學術研究。我告訴自己,畢業後要做教授。」

孫東仍然記得多位對他學術生涯影響深遠的中大老師,包括先後擔任他導師的工程學院施小倫博士和劉雲輝教授。孫東表示,劉教授做學問的態度非常嚴謹,「他對我研究中的一些問題窮追猛打,使我學術功底更紮實」。重訪中大校園期間,孫東特別到天石機器人研究所參觀,並與身為所長的劉教授及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共叙師生情誼。

左起:劉雲輝教授、黃錦輝教授、孫東局長
孫東(左二)和他的同學(受訪者提供)

孫東當年在中大求學心無旁騖,「我們說『兩點一線』,就是宿舍到辦公室,辦公室再回到宿舍,平日全心投入研究工作」。他說:「每到周末大家放鬆了,同學在一起去大埔買點海鮮,然後回來做一點飯,包包餃子。我現在想想,在中大頭兩年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1997年適值香港回歸,孫東取得中大博士學位,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後來當地有大型上市公司向他招手,但他還是希望回香港當教授,剛好香港城市大學招聘教員,他選擇到城大任教,專注研究先進微型機械人與生物醫學工程。2003年,孫東創辧科技初創公司,在科學園將研究成果作知識轉移,專利發明P-beam傳感器應用在香港的過境設施「e-道」(自動通道)上,通過感應人體控制閘門開關。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竇琪(右二)向孫東局長介紹用作培訓外科手術機械人的儀器

孫東訪校期間,與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交流,對母校近年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孫東認為,香港的大學擔負發展創科產業的重任,中大過去幾十年在創科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在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國際排名很高,由中大支持成立的幾所InnoHK研究中心,運作得非常成功。他表示:「政府今後會對香港較成功的InnoHK研究中心繼續給予堅定的支持 。」

下月創科藍圖建生態圈 保住大學優勢

他希望中大在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發展方面,繼續起引領作用。他又提到「AI獨角獸」商湯集團由中大教授創辦,「還有很多準獨角獸公司,都是中大教授孵化出來的,我對中大未來在這方面的成績充滿期待。」

孫東今年七月加入政府,這位香港創科發展的掌舵人將於下月公布創科發展藍圖。他強調:「大學是我們今後建立國際創科中心最重要倚靠的力量,但光靠大學是不夠的,我們一定要有完整(創科)生態圈建立起來,才能保住大學的優勢。 」創科生態圈涵蓋上游的基礎研究、中游的科研成果轉化及下游的產業發展。

「回頭看,過去二十多年香港創科道路並不平坦,我希望未來全社會堅守初心,甭管發生甚麼情況, 不受干擾,大家一起在創科路走下去,因為這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機會,有人說是唯一的機會。」

當年在歷史巧合下來到中大的孫東,期望在新的歷史轉捩點下協助香港找到創科發展的新路。

孫東就讀中大期間,對時任校長高錕教授印象深刻

/Gary Cheung, Joyce Ng
/Keith Hiro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