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dition_Lab團隊:(左起)林敏欣、Peter Ferretto和劉紫薇。Condition_Lab是彼得的社企工作室,「condition」解狀況或症狀,作為動詞,是制約,也是調節。他相信,人是主體,面對不理想境況,可以在對的時機施力,扭轉局面

暗夜點一盞燈

Peter Ferretto以建築凝鑄侗族靈魂

農曆年前相約建築學院副教授Peter Ferretto(彼得)訪問,這位來自意大利科莫的學者一身輕便黑裝,走在學院寬舒的清水混凝土建築裏。自小愛繪畫,18歲生日那天,他辭別父母,遠赴母親出生地英國修讀建築,歷年輾轉巴黎、馬德里、巴塞爾、首爾和香港,當過星級建築師,32歲主創西班牙文化地標,其後在大學執教鞭,以自信魔法,引領學生發現自己。

2014年,彼得到中大任職,初期未能適應制度,深感茫然。翌年在學術會議期間,廣州大學教授蔡凌介紹侗族建築,彼得聽得入迷,詢問能否隨其團隊實地考察。其後數年,這位意大利教授走進湖南侗族村落,舉辦暑期工作坊,指導口述歷史研究,興建傳統侗族建築,逐漸與村民和小孩子建立深摯感情。

改變生命的知識燈塔

彼得在侗村的第一座圖書館「高步書屋」,於2018年落成。三年後,他跟博士生林敏欣和劉紫薇設計並建成「坪坦書屋」。面積180平方米、樓高三層的圖書館,沿用侗族傳統工藝,全以木材構建,榫卯連接,不用一根釘子。古風建築的內裏,卻是現代設計:兩條交錯的螺旋樓梯直貫書屋,不設樓層和凳椅,梯級即是椅子。為小朋友設計的圖書館,兩級樓梯才30厘米高,是孩童凳椅的高度。書屋的兩面,是一扇扇不規則傾斜的窗,旨在為平面賦予深度,納入景觀、日光和自然風。跟白日迥異,夜裏,亮燈的書屋,就是在深沈海洋中遠播光明的燈塔。

Play Video

去年12月,坪坦書屋在業界「奧斯卡」——世界建築節收穫兩項大獎。在教育組別勝出後,它跟各組冠軍角逐,最終奪得年度世界室內設計獎和最佳自然光應用獎。評審稱,團隊「與當地社區一起,實現一座為社區而建的建築」。

「農村學校的教育可以很死板。我們想創造快樂的學習空間,讓孩子邊玩邊學。」彼得說。侗人日常見面和休憩,會到風雨橋,書屋以此為靈感,將樓梯變成兒童閱讀、閑坐和遊玩的場所。「每次踏進書屋,小孩子都很興奮。與一般圖書館不同的是,在這裏,他們不需要保持肅靜。」

(趙賽攝,受訪者提供)
(趙賽攝,受訪者提供)

初次入村,他就跟小孩子打成一片,通過建圖書館給予孩子希望,是他最大心願。「身為建築師和大學教授,要有原則和追求。我希望發放訊息,建築不只是商界和富人的玩意。」

透過書屋的窗,兒童可以望見村裏美麗的稻田,和在田間工作的祖父母和父母。「很多人稱侗族文化已死,村民都到大城市謀生。我想展示的,是傳統設計可以很時尚,很有趣。如果鄉村有好山好水、好的食物、淳樸的價值觀,為何不留在此處?」

坪坦書屋以木材建造,盡顯侗族工藝之精巧,跟現代混凝土建築截然不同(趙賽攝,受訪者提供)
(趙賽攝,受訪者提供)

天佑自佑者

人與人的信任,經年月細釀,才有深長滋味。初次訪問當地時未被村民信任的彼得,每年返村舉辦工作坊,到2017年,村民已待他如家人。他提議為小孩興建圖書館,村民欣然應允,但是,他需要過村長和黨書記那關。徵詢後者後,彼得被轉介至國家文化保育專家團隊。

「那裏是受保護區域,保育專家參加了我們的工作坊,大為讚賞。」剛巧那年夏天,官方中央電視台到訪坪坦鄉,更訪問了彼得。節目於同年11月播出,同月,省政府批准興建圖書館。

人是建築的靈魂

彼得表示:「我們的設計以人為本,不事事倚賴電腦。我們跟木匠商討,親自選購木材。」

跟木匠商討築建書屋(受訪者提供)

「建築不止是設計,它與人息息相關。你要懂得怎樣跟木匠溝通、相處,這又關乎人際關係。」彼得說。「侗人的木匠就像牧師,人人都找他們聊天,探討如何生活、做甚麼工作。木匠,是心理治療師。」

彼得曾擔當不同角色,終極關懷,卻離不開人。在他眼中,整個建築和設計行業正陷入危機。他自書架抽出精美的建築硬皮書,光面紙上盡是漂亮的室內設計和弧線,卻找不到一個人。他慨嘆:「我們教人設計精巧華麗的事物,卻忘記人是怎樣過活。」

彼得隨身攜帶素描簿,記下景象和想法。每星期,他都會用畢並開新本子

他堅定地說:「我想營造空間,不是製造物品;在那裏,人們快樂舒暢,生命變得更好。」

佊得帶領的團隊將在坪坦鄉興建兩座圖書館和一所研究中心,讓各地人士前來研習侗族文化。但熱愛創造的教授,沒有就此停步:年前他跟14名學生赴肯亞考察,準備建造圖書館。他深愛非洲的土地和人,對在內羅比大學演講期間,所有學生爭相舉手發問的情景難以忘懷。

「他們求知若渴。改變世界的,正是對知識飢渴的人。」

文/Amy Li
攝/Matthew Wu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