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的千個日夜
中大前線部門回首抗疫來時路
3月1日,本港最後一道防疫措施——口罩令撤銷,我城終走出疫症陰霾。三年悲情歲月,大學除有過千名醫者和學生走入社區,治療患者,接聽熱線,為數千名市民施打疫苗,支援社區檢測,並進行多項新冠病毒跨學科研究,亦有醫護和清潔人員,在山城默默努力,謹守崗位,安頓眾人身心,維持校園運作不墜。卡繆在《瘟疫》嘗言:「要熟悉一座城市,也許最簡單的途徑是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如何工作,如何相愛和死亡。」曙光終現,《走進中大》走訪山城兩個抗疫前線部門——保健處和物業管理處,記下他們在疫境中的堅持和成果。
一陰一陽之謂道
「『好』原本是『子女』,現在調轉了。」保健處處長陸偉昌指着保健處一樓走廊展出的甲骨文書法,溫聲解釋。「抗疫也是如此,一陰一陽,配合就是好。」
疫癘橫行之初,保健處一直先於形勢,見機行事。2019年12月,內地疫情爆發,陸偉昌與同事已在坊間搜購物資。翌年1月25日,港府將針對新冠病毒的應變級別提升至緊急,他跟部門管理層和書院代表早在月初和月中會面,講解情況和之後的行動。
「甚麼是危機,甚麼是瘟疫?就是那一刻,你需要的一切——人、資源、資訊和網絡,都非常匱乏。」1月29日,大學實施在家工作,校園頓變孤城,保健處艱苦張羅的50000個口罩,成為維持醫療、保安和清潔服務的最後生命線。及後,保健處獲緊急應變小組撥款,數十萬個口罩,終在3月運抵大學。五日內,保健處和各部門同事同心合力,將珍貴資源送至大學各處,供前線人員使用。
不要人誇顏色好
星夜回校開會,緊貼政府消息,即時應對外,陸偉昌放不下的,是在校染疫隔離的學生。疫起之時,確診學生於昆棟樓隔離,他每日逐一拍門,要知悉對方安好,以及告知他就在他們身邊,隨時提供支援。在前所未見的危機中,以溝通去融納人心,是解難的最高心法。大疫當前,他拜訪各前線單位,親述困難。「九所書院有11座宿舍,有11種制度,大學政策頒布下來,怎樣確保落實?」曾有宿生團體不願遷離,他跟對方磋商至半夜,反覆勸說,都無功而還,百般滋味在心頭。那怎麼辦?「那就教他們方法,減低感染風險。」一陰一陽,締造圓滿,要靠智慧。
除了是確診通報點,保健處也營運全校唯一的支援熱線。「多數不是醫療問題,反而主要是怎樣交學費、上班、開Zoom會議,甚至擔心家中動物,也會打來。」2022年3月Omicron肆虐,是另一波驚濤駭浪,那時一天最多有200個來電,整場疫症,保健處共處理3000多個查詢。
三年抗疫,混和艱辛血淚,到如今,這位山城的醫療總顧問,有何感想?「這場疫症只是人跟自然千萬年互動的常見情節。面對自然,人要保持謙卑。」他說。「回到那個『好』字——在一個平衡裏,有濟有未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方是持久之道。」
「幸好有你們在」
到了約定時間,物業管理處高級監工廖美蓮和劉聖安,一個箭步走上行政樓的訪問地點。在等待攝影師前來的空檔,他們抓緊時間撥電話,打點一切。兩人所屬的庶務及樓宇管理組,共180多人,三年來,以至從前和未來更長的歲月,就由他們肩負全校的清潔。疫情一起,他們即時加強消毒,在公共地方和轉堂時的課室噴灑消毒噴霧,細微處如𨋢掣、扶手和門柄,則以人手抹淨,一日四次。公共空間和教學樓的搓手液,都由他們採購,一一放置。
疫下最繁忙和帶有風險的,莫過於為確診者和密切接觸者的部門和到過的地方消毒。爆疫頭半年,由庶務組工友上陣。當時,團隊除了要搶購合適的消毒噴霧,更要訓練工友,讓他們在高風險區域嫻熟使用裝置,將每個角落消毒。後來,個案不斷累積,物業管理處改聘承辦商消毒,工友則專注校園日常清潔。
為防止疫情擴散,2020年底,大學批准使用滅毒塗層,噴塗人流較高的地點。處所負責人由監工聯絡,為減低對員生影響,噴灑多在假期或辦公時間外進行,由監工督辦。塗層約三個月就要重施一遍,聯絡和監督亦異常繁複,一日工夫,未必千日看。但只要能令同事和學生安心上班上課,團隊都無怨無尤。
「我們從保健處接到確診消息,便會跟部門聯絡,約時間請外判商上來消毒,確保噴灑每一寸地方。」廖美蓮說。工作增添不少,部門士氣如何?「我們習慣應付緊急工作。工友也是如常做事,做清潔的都有執着,一定要清理乾淨,才會滿足。」她續道。她跟劉聖安出身酒店房務,環境如何惡劣,在他們眼中都如眼底煙雲。到現在,令他們的心瞬間融化的,是中大濃濃的人情味:「幸好有你們在」是疫下二人最常聽到的說話,窩心的一句,能化疲憊為動力。
疫情漸息,工作可有回復平靜?兩人同聲說,人手不夠,大家都在分擔。拍照後,二人利落步上部門公車,又到山城某處督導清潔工作。
文/Amy Li
攝/Amy Tam、Matthew Wu
文首圖像設計/Amy 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