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提供)

朱順慈

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15年服務獎

訪問朱順慈不容易。深入新媒體和流行文化的教授,看到問題立足的看法和觀點,不留情一一拆解,再給予貼近她感受和認識原貌的回應。平和聲線,透出真誠和洗練沈穩的智慧,是因為,她認真處理生活中的經歷和感受。

九十年代初自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的朱順慈,點子多多,愛試不同事物,二三十歲的年華在讀書、拍片、採訪,教學中度過,當了八年斜槓族。這樣的自由靈魂進入大學體制,一晃十數寒暑,她認為,是跟工作給她的一份內在自由有關。

「做學術可以涉獵不同項目,每年遇見不同學生,又因緣際會,籌辦了很多博群活動。這種開心和享受工作的感覺,跟自由身時沒分別。當然會有固定環境,每日回新亞人文館,見同一班同事,感覺是新鮮的。」

2015年3月的博群花節園遊會。當日正值農曆二月十四,未圓湖上添新月,意謂未滿未圓

2011年創立的博群計劃,是朱順慈心血所寄,至2017年,她辦過花節、書節、電影節和大講堂,「參與制訂主題,邀請和聯絡嘉賓等,類似以前的媒體製作」。歷屆博群活動深情細膩、喚起中大人共鳴的文案,很多出自她手筆。如此投入,緣自深厚感情,也因為計劃契合她的教育理念:提供一個環境,讓同學接觸不同思想,或者是,怎樣去感受和處理一些經歷。「好像是中大才有這樣的空間、土壤和胸襟,去做這些事情。」

從事教育多年,朱順慈最着重和感受最深的,是陪伴。「同學在大學的時間很短暫,生活節奏匆忙。對我們來說,四年、15年很快過去,年年如是,但四年大學歲月是年輕人很重要的時光。我不相信成就,但若說我做到、堅持甚麼,我是真的將學生放在很前的位置。

「如果她找你的當下,有一些事急於分享,或者想問你,想你跟她一起哭,一起笑,這些瞬間是寶貴,卻稍縱即逝的。那一刻她找不到我,也會繼續成長,但我會盡量跟同學同在。」她說。「如果有天我不做這份工,我會很珍惜這些時刻,也會為這種堅持自豪。」

文/Amy Li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