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醉心研究數十載 拯救無數生命

mRNA疫苗創始人視科學為畢生愛好

過去三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為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出現,拯救無數生命,使人類的生活重回正軌,走出疫情陰霾。如此重大的發明歸功於被譽為「mRNA疫苗之母」的美籍匈牙利裔生物化學家Katalin Karikó教授。mRNA技術是Karikó教授研究多年的成果,令她經常聚焦媒體鎂光燈下,但她坦言研究道路並不平坦。

鐵幕下的童年

Karikó教授8月4日出席中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典禮,翌日接受《走進中大》專訪,分享自己出身寒微,在匈牙利一個既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視的小村莊成長。「小時候,我和姊姊喜歡待在花園裡,每天邊播種,邊觀察植物生長,也負責照顧小動物。看著小雞破殼而出,覺得尤其可愛。」

鄉村生活簡單樸素,Karikó教授以往認為這些童年經歷「並沒有甚麼大不了」,想不到竟為她日後投身科學研究發揮啟蒙作用。早慧的她,14歲已對自然科學萌生興趣和展露天分,在沒有父母陪同下獨自前往布達佩斯參加生物知識比賽,勇奪全國第三名。當時,她只是一名初中生。

生於1955年的Karikó教授在鐵幕內長大。當時鐵幕覆蓋整個東歐;在蘇聯集團的控制下,許多科學期刊被拒之門外,窒礙了鐵幕內的科研工作。教授憶述道:「我的父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飽受折磨,只接受過簡單教育。但是他們會向我灌輸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Karikó教授終獲塞格德大學錄取,取得博士學位,並受聘於校內的生物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離鄉逐夢

Karikó教授在匈牙利的RNA研究團隊工作七年,直至經費耗盡。由於研究工作受阻,她決意與丈夫和兩歲的女兒Susan移居美國。「在嚴格的外匯管制下,我只好把現鈔縫進女兒的玩具熊中,才得以順利離境。」她說。Susan後來成為賽艇運動員,在2008及2012兩屆奧運會上勇奪金牌。

教授在美國的研究工作並非一帆風順。1985年,她在費城的坦普爾大學接受另一份博士後研究工作,專注研究RNA技術,其後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擔任教授。「然而,我曾被四度停職,全靠堅強心態,才能堅持下去。」當時,人們不認為RNA是有用的技術。即使研究RNA的過程十分困難,Karikó教授仍堅持做她認為對的事。「面對質疑,我只會專注走好每一步。我們不能控制別人的想法,只能朝著目標勇往直前。」

「壓力會否殺死你,取決於你以怎樣的心態看待它。」Karikó教授說。16歲的她讀過漢斯.賽利(Hans Selye)的著作後深受啟發。「壓力研究之父」賽利是匈牙利裔加拿大學者,在內分泌學、輔助醫療和社會心理學方面有莫大貢獻。她又形容自己醉心研究,全賴一顆永不止息的好奇心。「即使研究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好奇心也使我保持動力,堅持下去。」教授最終發現轉運核糖核酸(tRNA)與RNA不同,並不會激發免疫系統或導致發炎症狀。

在沒有實驗袍和手套的困境下,Karikó教授在實驗室中奮鬥17年,埋頭苦幹,從不抱怨。經過多年努力,她與同事Drew Weissman教授共同取得突破,兩人的研究技術於2020年被跨國製藥輝瑞及BioNTech用以開發對抗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

觀察入微

雖然經常處於鎂光燈下,Karikó教授坦言自己從不追逐名利。「科學是我的畢生愛好,名利並不是我進行研究的目的。一名優秀的科學家就像美國經典電視系列《哥倫布探長》中的神探那樣觀察入微,尋找問題的根源,再逐一擊破。」她也寄語有意成為科學家的年輕人,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壓力打敗。科研路上的絆腳石,只有堅毅的人才能跨過。

教授的研究路途並不止步於此刻的輝煌成就,她希望把mRNA技術用於治療更多疾病。「我期望將來,此技術可用於開發治療不同疾病的疫苗,例如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癌症、過敏症及其他傳染病。醫療的根本用途是服務所有人,包括弱勢社群和貧窮人士。接受優質的醫療服務並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中大署理校長陳金樑教授(左)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予Karikó教授。

今年8月,中大向Karikó教授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以表揚她在開發疫苗及治療人類疾病的貢獻。教授首度來港,對中大校園綠意盎然的印象尤其深刻。談到她的下一趟旅程,她笑言道:「我想花更多時間陪伴孫兒。」

/ Gillian Cheng
/ D. Lee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