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疏而不漏

法律學院教授Steven Gallagher推出新著作 探討數碼科技與法律世界的聯繫

中大法律學院教授Steven Gallagher掃視辦公室四周,眼前盡是書本、論文、林林總總的紀念品。這些實體物件,見證他在中大十六年教學生涯,也表明他某種執着。他瞄一瞄房間裏的電腦,然後說:「我不太喜歡科技,甚至有點恐懼。」

但正是這種戒心,促使Gallagher教授下筆,解釋自己的專業如何與科技交集。其別樹一幟的著作《數碼科技與法律》(Digital Technology and Law) 於今年年初出版,細說兩者如何相輔相成,也詳細闡明科技如何深深影響法律界,以至整個社會。

「我自己也需要探究」

Gallagher教授初次接觸書中議題,源於他教授的藝術品與古董法課程。2021年,藝術家Beeple的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被製成非同質化代幣,即NFT,並以6900萬美金天價出售。這則新聞令師生們嘖嘖稱奇,Gallagher教授的學生隨即向他尋求解釋。「我只好從實招來:『我不知道這NFT為何方神聖,我自己也需要探究。不如我們一起努力找答案吧。』於是我們開始尋找NFT、區塊鏈等東西的定義。這次經驗令我領悟,我作為財產法教師,應該認真思考『這些東西也算是財產嗎?社會又應該如何處理?』」

教授於是開始留意這個課題,探究科技對法律的影響。他發現,數碼科技影響深遠,而隨着越來越多法律和金融服務數碼化,掌握這些新技術成為當務之急。他認為,科技為社會各界帶來改變,而法律界更是首當其衝。「在不久的將來,你不懂科技,就做不成律師。你若在法律界工作,無論從事哪個領域,總會碰到科技。」

現實生活中,數碼科技和法律常有交集。科技的應用,會衍生人工智能、知識產權等議題,令各種法律問題變得複雜。教授希望擔當領航員,通過《數碼科技與法律》一書,帶領法律和科技專家走進這陌生領域。他在書中寫道,科技專家需要認識法律,以了解潛在的責任;律師也需要對科技略知一二,甚至要學習如何寫電腦程式。

深入淺出

Gallagher教授的新書解釋了許多數碼世界的新術語和概念,無論是區別模擬和數碼信號之間的分別,抑或是定義區塊鏈領域常見的「共識機制」(consensus mechanism),書中也有觸及。教授強調,雖然學術界已有許多書籍和論文討論類似議題,但這些文獻充斥着專業用語,讀者需要不少內行知識,外行人容易望而生畏。《數碼科技與法律》一書深入淺出,讓讀者慢慢了解瞬息萬變的新世界。

教授明白,數碼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界的用語可能讓人無所適從。「討論科技和法律時,最大困難在於科技專家和律師都有專用的術語,成為互相了解的絆腳石。我探究這些科技時,每天都遇上新詞,每天都要問『甚麼是智能合約?』等問題。」教授不希望自己的著作也墮入同樣陷阱,因此邀請了法律界以及行外的友人和同事審閱。他坦言,這些友好的寶貴見解,讓他寫出一本顯淺易明的書,向初次涉獵這類課題的讀者介紹科技和法律世界潛藏的風險和回報。

有機遇也有風險

為說清楚科技帶來的影響,Gallagher教授剖析不同案例,希望探討這些新類型財產與現有法律的衝突,相關法律隨後如何得到闡釋和調整。總括而言,他認為香港現行的普通法體系已足以處理這類案例,正如他在書中所言:「法律永不能趕上每個科技發展,但往往一輪擔憂過後,不難發現法律已能應付大多數問題,這在行使普通法的區域特別明顯。」他接受《走進中大》訪問時補充,香港社會持續信賴和行使普通法,確保數碼資產交易平台受到充分監管,相關部門因此比較放心。

總括而言,教授認為現今的律師若想出人頭地,就應緊貼科技發展。「我認為這些進展,為我的學生提供大好機會。到頭來,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總會有些地方出岔子,到時就會牽涉許多訴訟。當然,我只希望大家平安無事,但禍從天降的時候,只有了解科技的律師,才能為客戶提供忠告。」

說到這裏,他不禁苦笑。「很多人厭惡律師,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經常從禍中得益。」但無可否認,Gallagher教授的話反映了一個趨勢,而他的學生也明白科技進步與他們息息相關。近年,有不少法律學院的選修科都探討法律如何與科技交集,而且這些選修科也經常名額爆滿。教授說:「香港的學生腳踏實地,他們留意到某些行業慢慢數碼化,明白這是大勢所趨。展望將來,對這個議題感興趣的學生,只會有增無減。」

Chamois Chui
Matthew Wu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