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坐這條船
中大舉行氣候變化國際會議 響應雪龍2號訪港
破冰船從遠處的海平線冒出,徐徐駛進維多利亞港。港灣中的漁船和渡輪掛起橫額,夾道歡迎。船身靠近尖沙咀海運大廈碼頭後,緩緩停下,船上人員逐一踏上碼頭的紅地氈。這艘總長122.5米的船,就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剛於南極完成第40次南極考察,回航上海途中停靠香港五天。中大有幸成為該活動唯一協辦香港院校,超過150位中大嘉賓應邀上船參觀。
「要走得遠,還須共同上路」
中大4月9至10日舉辦氣候變化國際會議,以響應「雪龍2」號訪港。超過2,000位科學家、政策制定者、行業領袖、以及中大師生雲集康本國際學術研究園,暢談極地研究和氣候變化的最新發現。會議吸引各行各業人士參與,演講廳座無虛席。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致開幕辭時,寄語在場聽眾善用兩日會議的大好機會,探討迫在眉睫的氣候變化的議題,從而找出方法實現綠色轉型。他引用一句非洲諺語說:「『要走得快,大可獨自奔跑;要走得遠,還須共同上路。』希望這次會議能為各位帶來豐碩成果,讓大家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一起勇往直前。」
國家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陳丹紅鼓勵與會各方攜手應對氣候變化:「任何國家都無法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需要不斷加强科學認知上的提升、技術上的突破、治理上的合作、解決方案的分享。」
未來,在他們手上
4月9日首日會議期間,其中一位主講嘉賓、香港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致詞時,重溫香港去年種種極端天氣事故,例如持續高溫、超強颱風和破紀錄的特大暴雨。他強調,這些挑戰需要大家同心協力應對,年輕人的踴躍參與更是不可或缺。他回想自己任內制定《香港氣候行動藍圖》的經歷,強調教研和年輕人在推動氣候行動的過程中功不可沒。黃錦星說:「當時一些參與討論的中大學生,現在在這所大學執教鞭,他們都支持積極和進取的氣候行動。」
會議為期短短兩天,會上討論的議題卻包羅萬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分享的研究成果,包括南極磷蝦的遷移,以及極地冰層融化等。首天會議以一個全體會議打頭陣,邀請了來自中國極地研究所和「雪龍2」號的研究人員參與討論。被問到他們對香港的年輕人有甚麼話要說,科學家們都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拯救地球。中國極地研究所研究員楊惠根教授說:「我最希望香港人明白,現在是年輕人了解和參與中國極地研究的最佳時機。」與他共事的雷瑞波教授則強調,氣候變化和天氣不穩定對地球上每一個人都有影響,每件事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他憶述自己童年在華南初次目睹下雪的經歷,並說:「這些事情,可能對我們這些在南方長大的年輕人來說,可能覺得很遙遠,但其實與我們身邊發生的事連繫在一起。」
一睹南極洲風采
會議第二天迎來另一個高潮,超過330名中大學生和香港中小學生齊聚劉佐德演講廳,與中國極地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羅光富,以及身處南極洲中山站的基地代表對話,希望以此了解南極洲的生活和研究。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由中大氣候變化博物館首任「MoCC學人」、香港土生土長的氣候倡議者鍾芯豫主持,她早前也參加過極地考察。
參與對話的學生對這個千里之外的冰封大陸充滿好奇,紛紛發問。有學生詢問南極上空有沒有南極光,也有學生好奇南極冰上的獨特物種長相如何。中山站的科學家紀拓博士被問到南極洲的惡劣天氣,會否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他回答說:「這取決於你有沒有出去站外做任務。但肯定的是,到過南極的人,都會體驗到南極的溫柔,和南極的殘酷。」
參與極地研究多年,羅先生可有收穫?他的回答,沒有絲毫半點猶豫:「對我們來說,最大的經驗肯定是:要團結合作。一個人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但是我們一個團隊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強大的。」
文/Chamois Chui
圖/D Lee及L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