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無窮的盼望

本學期博群大講堂最後一次「思托邦」思想沙龍於4月18日舉行,由社會工作學系黃洪教授主講「無窮的盼望——我的三十載香港貧窮研究」,約300名觀眾出席。

他畢業於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投身滅貧工作多年,曾任樂施會副主席、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就業及社會保障會主席、融樂會主席等。

他研究領域包括貧窮、匱乏及社會排斥、社會保障、勞工政策及社會政策、社區經濟發展及社會創新、無家者及邊緣社群等。2018年,他在中大可持續知識轉移項目基金(S-KPF)的支持下,成立臻善評估中心,為社會企業及非政府組織提供社會影響評估及項目評估研究服務。

出身微寒  明白基層處境

「我的父親是一個貨車司機,母親做過校工。」基層出身的黃教授與貧苦大眾同行,追求社會公義是他研究貧窮的初衷,強調「爭取和維護社會公義是基本價值,我們應改變不合理的制度,令社會資源和權力的分配更平等。貧窮是不公義的,我們不止要扶貧,更要滅貧。」

Play Video

《造福無窮》短片講述黃教授藉研究推動公共政策發展,倡議政府投放資源創造更多社會資本,冀早日實現「無窮」社會(來源:社會科學院)

黃教授長期研究在職貧窮人口的貧困和社會排斥情況,所得數據促使香港政府在2016年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LIFA),顯著改善了香港143,700名在職貧窮人士的生活質量。他通過評估LIFA計劃的影響,並提出最低生活工資的建議,進一步改善了工作貧窮人口的生活。

他坦言,在香港倡議改善社會政策非常困難,往往爭取十項改善,只有一兩件算是成功,例如爭取到法定最低工資,卻未能達致全民退休保障。「不過年老殘弱的基層市民一直堅持表達訴求,我也會堅持下去。」

在象牙塔外的社會實踐

黃教授認為,要做反映基層需要的倡議,必須做調查研究,包括跟基層家庭直接對話,了解其生活所需,「必須親臨現場,對社會有真正的了解和觸覺,才可以了解問題所在,做『扎根在地』的研究,提出可行的方案。」他與不同學系的中大師生在2019年組成的「香港滅蝨研究行動組」是一例。

本港貧窮住戶普遍對床蝨問題。行動組當年收集網上問卷,調查家居常見的吸血蟲及其影響,結果顯示全港近三成受訪者受床蝨困擾。床蝨會對人造成過敏反應、煩惱、失眠、皮膚痕癢和經濟負擔等的影響。行動組經實驗發現,真菌是床蝨的「天敵」,能在一周內殺死床蝨,團隊正在研究運用真菌控制蝨患。

有一次他和幾位義工協助獨居板間房的老伯伯滅蝨,過程至今歷歷在目。他憶述:「揭開床單,發現滿布床蝨,整個單位有超過500隻床蝨。最後我們替伯伯徹底清理家居,幾乎扔棄屋內所有物品,包括拆床。忙了三天,才讓伯伯得到一個可以活得有尊嚴的居所。」

黃洪教授在博群大講堂的「思托邦」總結三十載香港貧窮研究的經驗,吸引約300名觀眾出席,現場討論氣氛熱烈。

文:Jenny Lau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