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百舸爭流龍舟夢

黎家俊與學員乘風破浪

「龍舟運動沒有英雄主義,不可能單靠一人之力領航,大家必須通力合作,不斷向前划,龍舟才可以繼續航行。」眼前的黎家俊剛教了兩小時龍舟課,隨即接受訪問,娓娓道來他的龍舟夢,絲毫沒有倦意。午後的陽光灑在他臉上的汗珠,映襯着他堅定的眼神。

黎家俊(2021/聯合/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是前香港龍舟代表隊成員,曾出戰新加坡錦標賽、海南三亞錦標賽,並在新加坡錦標賽香港盃奪得男女混合組別冠軍。他在大學三年級時初嘗扒龍舟,與隊友互相砥礪,「槳頻」一致拼勁衝線的經歷,燃起對龍舟競渡的熱忱,積極投入每周五至六晚的操練,與中大龍舟隊員一起力爭上游,畢業後更獲選香港代表隊。

拼勁濺出青春的浪花

龍舟競賽由鼓手、划手和舵手協力完成,體現團隊精神。傳統灣頭賽事,例如鴨脷洲、大澳等,漁民按傳統習俗使用船身較重、以木製成的『大龍』作賽,「欄位」達22行,可容納超過40位划手。黎家俊與中大龍舟隊員在沙田城門河流下不少汗水和奮鬥的回憶。他說:「現今用於比賽的龍舟多以玻璃纖維製成,船身較輕,划起來更快,而且既便宜又耐用,例如沙田龍舟的主要物料是玻璃纖維。」

他解釋道:「以10人『小龍』為例,首兩欄的隊員不必是最力量型的類型但要有節奏感、能夠好好掌控划槳的頻率,因為他們負責帶領後方的隊員划出應有的槳數。」重量級、手力強的划手要坐在中間第三、四欄,令龍船重量更多向下墜,增加與水的接觸。除了划手之間的默契,龍舟運動亦講求自律,「要持續操練保持最佳狀態,也要控制體重,過重划龍舟的話,會成為隊友的包袱。」

訪問當日,黎家俊身穿中大龍舟隊隊衣,背後印有「堅持」,意味着隊友堅持操練,力爭上游的體育精神。他畢業後日間當白領,工餘時間操練龍舟,以及推動龍舟普及教育。

6月1日,中大龍舟隊參加首屆「國際名校生態賽舟會暨2024中國名校水上運動公開賽」,與25所世界知名大學競賽,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中大龍舟隊派出12名划手出戰賽事,傾力揮灑汗水,在200米直道競速賽中榮獲一等獎。黎家俊認為中大龍舟隊士氣高,表現傑出,除了鄰近沙田水上活動中心方便操練,中大獨特的書院制也是關鍵,「書院制度加強學生的凝聚力,學生習慣組隊出戰書院之間的運動比賽,而且中大人重視承傳,已畢業的隊員會在工餘時間回母校訓練師弟妹。」

傳承源遠流長的龍舟文化

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已流傳過千年,源自嶺南一帶,而龍舟划過的水稱為「大吉水」,寓意吉祥。黎家俊指,香港的龍舟運動與漁民文化有莫大關係,「不同避風塘的漁民各有自己的『堂口』(自己的分區),他們在工作時建立了默契,對自己的堂口有歸屬感。每逢過時過節或放假,會組隊與其他堂口的漁民賽龍舟,一展身手。」

現代龍舟競賽源於40多年前的香港。1976年,香港舉行第一場國際龍舟競賽,來自日本長崎的隊伍受邀與九支本地隊伍同場競賽,自此奠下龍舟運動國際化及標準化的基礎,慢慢演變為雲集全球健兒的「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本年的賽事剛於6月15至16日舉行,健兒在尖東海濱划「標準龍」競賽,每條標準龍可載20名選手,比賽距離為500公尺,有超過170支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隊伍參賽。

龍舟競賽向來予人的印象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國際龍舟邀請賽」和「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等都在端午節舉行,對黎家俊而言,龍舟競賽並沒有時節之分,「像馬拉松和賽艇一樣,龍舟競賽全年365日都可以訓練甚至比賽。」為了打破大眾對龍舟「節日限定」的印象,推動龍舟普及化,他加入了2018年中大龍舟隊成員聯手創立的社企「海泓龍舟」,首創親子龍舟體驗、龍舟環島遊,2021年至今已有逾14,000人次參加過龍舟體驗活動。

前香港龍舟代表隊成員黎家俊是「海泓龍舟」的教練,他每星期身穿「海泓龍舟」制服在沙田水上活動中心教授龍舟課
海泓龍舟首創親子龍舟體驗,令親子彼此了解更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說:「疫情其間,學童因為暫停實體課,少了很多社交互動,體能也差了。因此,我們在疫情稍緩之際,舉辦香港首個親子龍舟體驗,3歲或以上的學童可以由家長陪同參與。」當時大家嚴格遵守防疫措施,戴着口罩划龍舟。家長發現原來孩子可以專注聽教練指示,投入划龍舟,而親子一起划龍舟的經驗亦有助改善關係。

海泓龍舟亦舉辦為期一年的「破風成龍」計劃,協助有需要的青少年透過學習龍舟運動的軟硬技能,朝向龍舟教練目標進發,為自己開拓職業路向,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及抗逆能力。「我們會先訓練他們考舵手牌,再考教練牌。我們現已訓練了40人成為教練,他們已加入了『海泓』的教練團隊教授親子龍舟班。」

展望未來,黎家俊將繼續與團隊協力推動龍舟普及化,甚至計劃創辦龍舟學校,希望有一日健兒可以龍舟運動員為職業。「現時龍舟在香港體育學院只被評為B級體育項目,健兒都是業餘運動員,要兼顧正職和運動操練。我希望有一日,龍舟可以提升至A級精英體育項目,把龍舟運動推上世界舞台,如奧運等競賽平台。」

黎家俊將繼續與團隊協力推動龍舟普及化,讓大眾體驗龍舟運動堅毅不屈、同心合力的精神,提升市民的身心靈健康

文/Jenny Lau
攝/LCT

分享文章:

你有想說的故事嗎?

《走進中大》園地公開,鼓勵大學各部門及成員投稿,分享有意義、富趣味的內容。

無論你是學生、教師還是職員,歡迎踴躍來稿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

(來稿採用與否,《走進中大》擁有最終決定權,並有權刪改來稿及決定刊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