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光前絕後

曾漢奇教授將畢生研究成果化作商機

《走進中大》今期起推出系列報道,走訪中大七支獲香港政府首屆「產學研1+計劃」撥款的研發團隊的首席研究員。計劃旨在鼓勵本地大學研究團隊成立初創公司,將研發成果轉化和商品化,並促進政府與學術界和不同產業之間合作。政府今年五月公布申請結果,每個獲批項目最多可獲一億港元資助。

一份沉悶的暑期工,意想不到地促使曾漢奇教授踏上矽光子研究之路。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在劍橋大學修讀工程學,期間曾在一家電訊公司實習。不消幾天,他就對枯燥乏味的電腦程式感到厭倦:「在那裏,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編碼,編完之後就是改錯處,日以繼夜,夜以繼日,不斷重複。那個暑假我想通了:畢業後不管怎樣也不能以此為職業。」當時光學產業剛起步,實習公司也有光纖通訊實驗室,而曾教授認為這個領域更有趣,更有發展潛力,遂以光學為終身研究興趣。數十年來,他的研究不斷結出豐碩成果,月前更獲委任為工程學院院長;今年夏天,他以一間專門設計矽光子晶片的初創企業,再創高峰。

與「光纖之父」高錕教授一樣,曾教授多年來鑽研光的應用

不少矽晶片都以電子訊號傳送資訊,然而這些訊號在輸送的過程中亦會發熱,繼而產生各種問題。曾教授表示:「現今大部份電子訊號,開關速度受限到5000-6000兆赫,和手提電腦差不多。開關速度若果更快,電線產生的熱能就會破壞晶片。但如果我們改用光來傳送訊號,就沒有這個問題了,10萬兆的鮑率根本不成問題。使用光來傳送訊號,還可以把它送得更遠,過程中也不會有絲毫錯漏。」

隨着世界傳送的資訊量每日遞增,曾教授專門研究的矽光子學也日益變得重要。教授90年代末期首次專注這門學問,不過當時資訊量比較少,他說「一批晶圓就可以服務全世界的波分路由器和設備,而一家公司商業上不可能只為這個需求有限的電訊市場,經營廠房來專門製造矽光子產品」。時至今日,越來越多電腦倚靠光學技術,製造矽光子科技的工廠也順勢而起。有不少企業效法微電子產業,推行無廠設計公司(fabless design house)模式,它們雖欠缺設備製造矽光子科技硬件,仍能穩步發展。二十多年來,教授不斷鑽研矽光子學,隨着現今數碼世界傳送的資訊量與日俱增,他的研究亦變得舉足輕重,可見他當年做對了選擇。

穩定發展

曾教授除了研究,也曾涉足商界。2001年,他出任英國公司Bookham Technology plc的研發總監,這間初創企業高峯時的市值,足以躋身富時100指數包涵公司之列。二十年後,他決定與他的研究團隊成立初創公司,專門設計矽光子晶片,教授的商業知識大派用場。「新公司成立後,團隊會專注於矽光子設計這個核心優勢;我們希望向現有公司介紹我們最新研發的科技。」

教授的努力引起「產學研1+計劃」督導委員會的注意。2023年11月,委員會邀請全港研究團隊申請,曾教授與團隊於翌年初入圍並進行面試,並在今年五月正式簽約。他們將公司命名為「港芯光學」,雖然公司剛剛起步,但教授認為矽光子科技潛力無限,不只能帶動通訊業發展,也能大大推動其他行業的科技發展。「舉個例,我們可以利用光線即時生成的3D影像,偵測潛伏的皮膚癌和其他皮下疾病。現時的偵測系統主要倚靠桌上電腦,限制廣泛使用的可能性;有了這種晶片技術,我們可以將它縮到流動裝置的大小。同時,我們希望能將製作成本減到最低,和智能手錶相若。」

曾教授與研究團隊學生討論當前項目

前途一片光明

雖然曾教授紮根學術界,但他認為,工程學生仍須培養自己的商業觸覺。數年前,他曾開設課程,向本科學生介紹工程創業。他指出,許多本地學生比較少接觸商界,「他們懂數學,懂設計電路系統,但他們不太懂如何將這些技能結合起來,轉化為商業機會」。前文提及到曾教授擔任過研發總監,他設計課程時也借鑒自身經驗,希望能幫助學生跳出學術框架。

「科技固然帶來無限可能,但如果你想賺錢,就要研發出一些賣得出的商品;而要做到這一點,客戶必須覺得你的商品有一定價值。」展望未來,曾教授希望能提攜學生團隊繼續成長。他說:「我成立公司,不但希望將自己過去20年的研究成果帶到社會,造福民眾,同時也期望能讓學生的研究更有意義,一起證明這項技術能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文/Chamois Chui
圖/D.Lee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