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勇直前
中大圖書館舉辦展覽 揭示諾曼第登陸被遺忘歷史
一切,要從一幢舊樓說起。
2015年,西營盤一幢唐樓即將拆卸,一群歷史愛好者在清除單位內的雜物期間,發現一本已褪色的日記。經進一步調查,他們發掘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1940年代,中國海軍軍官林炳堯與23位同僚被派往英國受訓,並在實習期間參加了1944年6月盟軍的諾曼第登陸行動。這次代號「海王星行動」的搶灘登陸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盟軍經此一役取得重大突破。林炳堯的日記因此成為重要史料,重新向世界證明華人曾參與俗稱「D-Day」的登陸戰這個事實。
數年過去,兩位「歷史發燒友」希望向公眾傳揚這段歷史。麥曉暉和許創彥共同策劃的巡迴展覽,展示大量歷史文件、照片和物件,講述這些被遺忘的中國軍人的故事。這次展覽包羅萬有,展品包括相簿、剪報和船艦日誌等文件,參觀人士可從點點滴滴,想像這些海軍軍官訓練和從軍的場面。林炳堯到達英國後結識了女友人,女方的一封情書更於舊樓中重見天日。這位在外國漂流的軍官為參與「海王星行動」而被迫與摯愛分離,書信也透露了她的矛盾心情。九月底,展覽移師中大圖書館,開放予公眾參觀。
林炳堯的日記,將諾曼第登陸戰描述得鉅細無遺。登陸戰前夕,盟軍準備就緒,林炳堯看到「陸軍小艇多如蟻,滿布海面蠕之」;翌日,戰事開始,他寫到自己的戰艦如何在戰鬥中遭到三枚魚雷伏擊,「該三魚雷向艦旁左右掠過,亦云大運也」。這位軍官的詳盡描述,讓八十年後的讀者仿如回到1944年6月6日,感受那一天驚心動魄的場面。
讓香港看見世界
麥曉暉和許創彥去年首次碰面,傾談後發現對歷史有共同興趣。許創彥幾年前在劍橋大學修讀歷史系碩士學位期間,曾經研究林炳堯的日記,於是向麥曉暉提及。「他那時就跟我說,你這個故事其實不應只留在象牙塔,不如你將這個故事公諸於世?」諾曼第登陸80周年在即,許創彥打算寫篇文章,揭示自己的發現,麥曉暉卻另有想法。許創彥說:「他過了一兩個星期又跟我說,其實寫篇文章不太能接觸到其他人,不如你想想另一個方法?我們就是這樣萌生了搞展覽的概念。」
於是,兩位同道中人開始收集更多有關登陸戰的歷史資料。他們走遍五湖四海,搜羅各地的文獻,旅程中遇到不少有心人,也經歷了高低起伏。他們剛抵埗台灣,聯絡人就要求要一大清早見面,到了英國,又與許多前皇家海軍軍官會面。他們造訪法國的英國諾曼第紀念園期間,更協助當地義工團隊豎立剪影裝置。回港後,他們思考如何展示搜集出的資料,最後決定舉辦巡迴展覽,中大成為首間合作大學。
星火燎原
中大前校長金耀基教授意想不到的支持,為兩位打下強心針。「我們想要找一個華語地區的學術權威,而金老是其中一個。經人介紹之下,我們寫了一封信,抵達台灣那天就寄出,豈料過了一天他就親筆回信,一口答應做榮譽顧問。」金教授後來與兩人見面,討論展覽計畫,原本計劃的短暫傾談,結果花了五小時。教授用一句話道出這次展覽的宗旨:「要讓世界看見香港,讓香港看見世界」,這句話在他們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他們的努力,引起了世界各地許多博物館的關注,不少專家更主動聯絡兩人,希望更深入了解那段歷史。
兩人還招募了一群學生義工,協助他們整理手上資料。訪問當日,他們帶同四位就讀中大的學生義工到場。展覽籌辦初期,全球研究課程四年級生劉婉琳已加入團隊,她說:「原來我們可以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的一棟舊樓裏,找到這位軍官的遺物;而這些遺物讓我們從中看到,原來香港和世界之間,這麼多年前已經存在聯繫。」剛開始修讀教師教育文憑課程的彭恩慈也認為,這個故事非同小可,值得更多人認識,她認為這些故事有助下一代理解整場戰爭的來龍去脈。
「一個人的故事,可以照亮一整段歷史」
9月27日,展覽開幕儀式在祖堯堂舉行,主禮嘉賓包括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以及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當年參戰士兵黃廷鑫的兒子、杭州師範大學退休歷史教授黃山松當日亦有到場,黃廷鑫的相冊是這次展覽重點展品。
段教授在歡迎辭中說:「我們藉這次展覽向這些來自中國的無名英雄致敬,紀念他們所作出的犧牲,以及他們的勇敢和堅毅精神。盟國面對危機時,仍能團結一心,值得我們敬佩。今時今日,世界仍面對各種挑戰,這種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精神更為重要。」中大圖書館館長文奈爾亦希望這些被遺忘士兵的故事能鼓勵現場人士,為更美好的將來而努力。
中大圖書館《唐樓中的二戰日記:從香港見證歐洲戰場的中國身影》特別展覽,即日起開放至12月25日,歡迎公眾登記後免費入場參觀。
文/Chamois Chui
攝/D.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