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醫生」戴沛權教授榮膺2024年十大傑青

「香港需要土生土長的氣候科學家」

在香港這片繁囂的土地上,一位年輕的氣候環境專家一直靜心傾聽病重的地球發出的哀鳴,致力探索治療良方。他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戴沛權教授,這位八十後「地球醫生」本月初榮膺香港「2024年十大傑出青年」。

戴沛權教授(右)榮膺香港「2024年十大傑出青年」

戴教授自小鍾情於大自然的壯麗與神秘,並心繫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成績出類拔萃的他,當年決定不走常人眼中的平步青雲之路,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追夢,醉心研究環境科學與工程。

儘管家庭經濟條件不寬裕,求學之路並非平坦,戴教授克服重重困難,最終以全額獎學金及校內兼職工作完成本科課程,其後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畢業之際,正值中大開展新的地球系統科學課程,他隨即回流香港,至今在中大從事氣候與環境科學研究、教書育人逾十載。

戴教授自小熱愛自然環境,手上的地球儀是大學時期朋友送贈的生日禮物。用科研保護手中珍愛的「地球」正是其志業,他認為這份禮物最能代表自己

利用科學數據「醫治」地球

戴教授的研究涵蓋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及農業等重大課題,其研究成果屢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其中,探討肉類消費對中國空氣污染影響的研究,以及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對全球糧食安全影響的研究,備受學界和社會關注。推動戴教授持續向前的是對這顆星球的熱愛,他希望透過科學數據,促進政府、商界、學界及公民社會之間的緊密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回流香港,因為戴教授深信自己扎根成長的城市需要本土的氣候科學家,關注這城市面對氣候變化的韌性。他珍惜中大多年來對知識轉移及公共服務的重視,使他能在教學與研究之外,積極參與氣候及環境的公眾教育及倡議,推動社會採取實質的氣候行動及可持續發展。

戴教授修讀本科課程時曾參與夏威夷環境考察團,到訪著名的Mauna Loa Observatory—科學家數十年間測量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最重要的地方。戴教授說,在如此遠離人煙的地理位置仍測量到持續上升的二氧化碳濃度,讓他深刻感受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深遠影響

擴展研究影響力  推動氣候行動

這使得戴教授的影響力不限於學術界,近年他積極為政府、機構及民間組織提供關於氣候行動及環境保護的意見,並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戴教授更是香港唯一獲頒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青年科學家研究獎」的氣候科學家。

中大一直鼓勵並支持他投身於追求重要的價值,即便這些追求不一定能夠用傳統的學術指標來量化,戴教授表示,「中大致力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將科學與技術的知識轉化為社會實際效益,這一宗旨塑造了今天的我。」

對於當選「十大傑青」,戴教授感到無比興奮,並特別感謝評審及公眾對他作為氣候科學家、教育者及倡導者工作的認可。他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及社會日益關注氣候行動及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性。

戴教授近年積極參與氣候及環境公眾教育與倡議,去年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

戴教授說,「氣候變化無疑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迫切問題,這問題更被稱為『危機增幅器』—正在放大幾乎所有的問題。」他續說,隨着全球平均氣溫屢創歷史新高,能源、糧食、水資源、公共健康及社會經濟系統方面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呼籲社會為此做好準備,又認為學術界在其中將發揮關鍵作用,包括通過跨學科合作,研究氣候問題的解決方案,為政策制定者和持分者提供數據及工具,促進他們作出最佳決策。

戴教授未來將繼續研究如何為糧食系統轉型及改善森林管理,緩解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等,並將持續倡導政府、機構以至社會採取多邊氣候行動,包括改善本地的能源與糧食供應系統。

戴教授引用林家謙的《Just carry on》鼓勵年輕人擁抱使命,排除萬難,為世界褪色的角落添上色彩

鼓勵年輕人擁抱使命

戴教授年少時曾放棄入讀醫科的機會,選擇不走尋常路而忠於自己的熱愛與理想。人生的路該怎麼走,誰都不會預先有答案,他希望用歌手林家謙的歌曲《Just carry on》中的歌詞鼓勵年輕人,「如光譜裏找不到彩色,就繪出彩虹…各有各的天空之都,只需相信,繼續沉默努力種花。」戴教授希望鼓勵他們「擁抱使命,排除萬難,為世界褪色的角落添上色彩」。

文:朱韻斐
圖片由戴沛權教授及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提供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