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華心中的長青花園
「每一個人心裏都有一座花園,此中花木長春,姹紫嫣紅。回到這座心園,不論遇到甚麼逆境,都有勇氣面對;不論遭遇甚麼變故,都能沉着應付,從而讓生命美好的一面,永遠延續下去……我心中的花園,就是永遠朝氣勃勃,永遠青春不老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金聖華教授獲頒中大榮譽院士銜時如是說。
金教授1965年加入中文大學執教鞭,2005年退休,現為中大翻譯學榮休講座教授及榮譽院士。
小時候在台灣生活的金教授初中才開始上英文課,來港後要應付高中的英文課程倍感壓力。後來她努力追趕,考大學時更以英文系為目標。五十年代末,金教授獲崇基學院英文系取錄,其時中文大學尚未成立。她初入崇基便參加全港大專院校辯論比賽,是國語組的代表,最初因是低年級學生,被安排擔任第二副辯。後來因她訓練過程表現優秀,負責辯論隊的教授便提拔她擔任主辯,終不負眾望拿下全港總冠軍。
金教授從英文系畢業後,翌年赴美國深造,兩年後重回崇基,成為宗哲系助教,負責編排學生課程表。「那時,宗哲系辦公室位於教堂二樓,坐在我對面的是勞思光教授。當年參加辯論比賽時,主評判正是勞教授。想不到若干年後我變成他的同事,而且坐在對面,那段時間過得很愉快。」
在宗哲系工作如魚得水,為何忽然轉到翻譯系當「開荒牛」?金教授解釋,由於學院要求所有學系提供中英對照的科目表,用以印製小冊子,因此作為宗哲系助教,翻譯工作自然落在她頭上。「當時院長室的大秘書事後跟我說,很多學系提交的資料,他們都改得很辛苦,唯獨宗哲系的資料,一個字都不用改,所以記在心裏。後來有次副校長去演講,亦叫我幫忙翻譯演講辭,他好滿意我的譯本。自此之後,他們心目中已對我有印象。後來翻譯系『開荒牛』的時代來臨,我就這樣給抽調了。」中大翻譯系於1972年成立,設於新亞書院,因此金教授不單轉了單位,就連所屬書院亦改變了,從那時起成了「新亞人」。
新亞書院職員餐廳「雲起軒」1978年開業,主打台式麵食,其中「牛肉麵」更是遠近馳名。書院網頁介紹,「雲起軒」由金耀基教授等一群早年在新亞執教的台灣學者創立,當中提到的「台灣學者」包括金聖華教授。「我有份參與設立雲起軒,裝修都是我介紹的,也有參與挑選地氈、碗碟。」她記得,逯耀東教授親自指點「雲起軒」的女工煮牛肉麵,因逯教授除了是歷史學家外,也是有名的美食評論家。她憶述:「我們在雲起軒的時候,有張『第一枱』,是一進去靠門口那張桌子,牆上有個鐘……一張小圓桌,全盛時期坐十幾個人。那時新亞很多台灣來的教授,包括金耀基、劉述先、喬健、勞思光等等,大家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好熱鬧、好開心。」
金教授譯作、創作及編撰作品無數,作品可分為三個範疇,一是有關翻譯的論集;二是翻譯作品;三是創作。她翻譯過詩歌,書信,短、中、長篇小說及戲劇等文體,難言哪部作品最滿意,沉思一會選了三份能反映她不同時期的作品——英文劇《趙氏孤兒》中譯、《傅雷英法文家書中譯》以及《小酒館的悲歌》。若要數傾盡心血的譯作,非翻譯傅雷書信莫屬。她說:「我譯過三批傅雷書信,傅雷是人所皆知的大翻譯家,對於翻譯的要求很高,我由研究傅譯,變到譯傅,自己去翻譯傅雷的三批信。其中的第三批信:傅雷致親家梅紐因信件,内容很繁複多姿,講人生哲學、音樂藝術,也講他們兩家小兒女的日常生活,所以這批書信的調子不可以太文言,又不能太白話,要兩者取其中,適度調配。」三批書信,用三種文體翻譯,她自言過程「用力好深」,花費大量心血才完成譯作。
自1996年開始,中大每年榮譽博士、院士頒授典禮的讚辭很多均出自金教授的手筆,包括饒宗頤、季羨林、白先勇、余光中、李嘉誠、高行健、楊利偉等各行各業的翹楚。1998年,金教授替中大創辦了「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開風氣之先,並為第一屆獨力募款超越一百萬;及至第三屆,全球競逐獎項的大專院校達480所。金教授連續三屆出任文學獎主席。
金教授在新亞書院64週年校慶週會演講期間,引用名詩人Emily Dickinson一首小詩作結,詩的大意是「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要一株苜宿一隻蜂」,再加上「夢想」,但如果找不到蜜蜂,僅僅有「夢想」也就夠了。回看一甲子以前,她也曾手空空來到中大,做夢,追夢,尋夢,終於造就了一片草原,繁花滿地。
譯/Gillian Cheng
攝/LCT
原文刊於《中文大學校刊》2024年第一期:中大六十周年口述歷史選粹